《风》杨绛读后感7篇
大家编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人们对书上人物的体会,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大家对名著内容的了解,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风》杨绛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风》杨绛读后感篇1
最近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描述自己的老伴在船上生活的场景。我想了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无意间听到一首老歌,游鸿明的《孟婆汤》,似乎明白了,这艘船可能是即将开往黄泉的人生之舟,可能说的就是病床吧。
今生缘分,来世报,如果君有意,生生世世都能牵手慢慢渡。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浅薄,越能理解人生的况味就是平淡如水,缓流如水,虽看似无为,却最有力量。
——相叔
其实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除了夫妻之间的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就是还有和孩子相处的关系,杨绛先生写的很写实,也很细腻,不敢随意评价,只有在其中慢慢体会和学习,感觉还要在反复读几遍。
——大君
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对生活的片段,对人的思念,然而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磨练,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
人的一生需要拥有多种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稳定。心不静,气必不和;气不和,生活就会一团糟。过生活,过的是一股心气儿,心情不好,做任何事都无法安心。要时时调整你的心态,沉淀你的情绪,让心宁静,让心情平和。
——花生有米
喜欢杨绛先生的处世态度,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一家三口的感情让人着实羡慕,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爱是理解和包容,书中写到的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值得学习。以简单无争的心过生活真好。
——zakka
看完《我们仨》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经常在生活中寻找小石子并且互相分享,虽然是点滴小乐趣,却能让人感觉到幸福,即使书中提到苦难的岁月,但作为读者却并未感受到苦难和病痛把他们打到,他们一家人总能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互相扶持,坚强的过好自己生活,一切似乎都很平淡,但又那么难得。
——mandy
如果你想拥有一段健康的关系,总有一天要认识到,你的爱情甚至婚姻没什么特别的,没那么多荡气回肠、撕心裂肺,也不会比谁的更好。本质上,任何人、任何时候,爱的语言是真诚地关爱对方。很土气,却不容易。听起来挺俗的,但接近幸福。
《风》杨绛读后感篇2
今夏,我阅读了《我们仨》,是散文体的回忆录。杨绛的《我们仨》最早于2003年7月出版,我阅读的是妈妈当时购买的考试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的是杨绛与钱钟书生活中的点滴,第二章讲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乐生活,其乐无穷。
第三章讲述的是杨绛独自回忆曾经的往事。附录则是杨绛收集到的亲人的部分手稿。次数的写作手法异常美妙,在现实和梦境的穿梭中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杨绛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学造诣很高的学者,都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却经历了留学,归国战争动荡的生活,解放后各种运动的折磨。但他们坚持知识分子对事业,对专业的执着。无论外界纷扰不清,自己宠辱不惊,淡定的生活。
他们的女儿钱媛多才多艺,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时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仅60岁,中书得知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与两年后去世。两位亲人相继离世无疑给杨绛遭受了重重的打击。
但她却以知识分子的坚忍,内敛继续从容淡定的独自平静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着自己最后的路程。在临近百岁时写下了回忆录《我们仨》。用一串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映造出一个学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风》杨绛读后感篇3
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学习是探险,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险,孩子的成长中他们也乐在险中求。这种探险,在他们回到国内一直在延续,贯穿生活始终。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无论是杨绛对钱老孩子般的宠爱,还是他们仨的互敬互爱,还是杨绛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满趣味和情怀。不管时代如何艰难困苦,但他们相亲相爱,友好和睦,有知识有涵养有情有义,过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过如此的和谐有爱!!!!
《风》杨绛读后感篇4
曾高中时听说过杨绛的《洗澡》可一直未拿起读,曾杨绛一百岁逝世,引起世界轰动,她曾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自己。被她书中的文字所吸引,所煽情流泪,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家人能刚正不阿,坚持做自己,不管窗外如何嘈杂,只读自己书,她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三人不管在哪都永远记挂着对方,问候着对方,了解着对方的处境,竟会有如此般令人羡慕的爱情,亲情,友情。她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耐人寻味!
《风》杨绛读后感篇5
转眼在中山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半年多了,越发喜欢中山这个城市。
就读书而言,中山的图书馆就比北京便利很多,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无需押金,刷身份证即可(国家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的押金合计1000多,还没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证机子自动吐出一个读者证,选好的书放在指定位置,自动全部借阅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确定自己借阅成功没,哈哈。
“市民选书,政府买单”,不错吧,几乎你想读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给政府发书单啊,哈哈。
最近借阅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书之前对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语录多有耳闻,只觉得是距离自己遥远的名人而已。读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实、简单、真实、朴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贤良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女儿、一个有趣的爸爸,让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
最喜欢他们仨“小石子”的习惯: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尔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陪伴女儿成长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小石子”,可惜我这个母亲太懒了,总是有各种借口忘记记下,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读完此书,熬夜写此文,那个小可爱不停地在身边捣乱,那就先写到这里吧,晚安啦!
《风》杨绛读后感篇6
杨绛先生的大名早就知道,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也是我读过四五遍的书,这本《我们仨》也是很早之前就知道了,特别是前两三年前杨绛先生去世的更是网上铺天盖地。我对杨绛先生的记忆更深的是她回复读者那句“你的问题在于想法太多而读书太少”。她这句话还被我自嘲过说自己是“想法太多而行动太少”。
这个月开始想好好读几本实体书,就入手了这本书,今天放中秋节假,在这个传统的团圆节里读完这本书,甚好。
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的不是传说中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实际上,这会读下来让我对这个说话相当怀疑,甚至鄙视,感觉是文人圈里文绉绉的奉承。)我无意诋毁杨绛先生,对于她,我是尊重之情。不过,我觉得从这本书里读出来她最令人羡慕的是和钱锺书先生心心相印,相濡以沫,两个人在精神上高度同步,在性格上有些互补,在是非对错上和教育女儿态度上又非常合拍,确实是非常棒的组合。在他们三个人的小家里,每个人都非常率真单纯,又各有优点,相互照顾。家庭氛围真的是轻松到让读着的都想结婚生娃。这样的家真是令人眷恋的心灵港湾。一个三口虽然每人都是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家里却一点那种清高冷谈的状态都没有,反倒是非常的活泼天真,像三个长不大的孩子。最后一节,那种淡而久的怀念和悲伤,让我想起了,“庭前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好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家庭,温暖,轻松,关心。
《风》杨绛读后感篇7
囫囵吞枣似的读完了《我们仨》,其实好多内容我读不太懂,留学生涯,“三反”运动,改造、各种开会等,这些都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我也不理解。但我对书中描述的温暖的家庭生活印象很深刻。我只能谈谈给我留下触动的几点。
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这种相似,就是央视主持人撒贝宁说的“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鸣需要一个词“懂得”。《我们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标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会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一段是最让我感动的,看似朴素简单的描述,可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家庭真的是很难得。“推开家门,把世事纷扰关在门外”,尽管也会遇到各种的难题和麻烦,但这一家人聚在一起总是开心快乐的,彼此关心,一起玩乐,其乐融融。
杨绛在《我们仨》中讲到: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郁,人间也没有永远。是啊,这一家人也面临好多苦恼,政治、疾病的袭击,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拥有温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终是会更经得起生活的打压的。
记得我准备结婚时,我身边的一些大姐就开始传授驯夫秘诀:“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没收他的工资,每个月给一点零花钱,从经济上管死他。”,听得我心惊胆战,怎么感觉要上战场似的。但我确实不懂这些招数。当时新婚的我感觉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压,很多社会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给我来解,所以我真的很战战兢兢我怎么有能力管死对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我就赶紧想点别的。
这次读完《我们仨》,我终于找到了新的体会,“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战场,而是游乐场。”
钱钟书和女儿在家玩得不亦乐乎,“阿瑗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理,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瑗得意的说“当场拿获”””
八十四岁的钱钟书要去“开会”,女儿还会编儿歌来给他壮胆“呼噜呼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二、好的婚姻,夫妻会懂对方的不容易。
如果说糟糕的婚姻,夫妻是彼此的差评师。比如我曾坐一对夫妻的顺风车,那一对夫妻真是互不欣赏、互相打击的高手,用尽全力做彼此的差评师。男的车开的快了,女的就在一旁提高声量吼道:“这车是这么开吗?神经病”,那男的不甘示弱:“我一个市桥人,竟然娶个石楼的,还要住在石楼,搞得每天那么早起”,听得我目瞪口呆:市桥和石楼有很大区别吗?又不是北京的找个越南的。
每个人都有短板,钱钟书在生活自理方面很糟糕,连杨绛坐月子期间,他都不能照顾自己,经常打坏东西,但杨绛总是安抚他,从不埋怨。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都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等,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忧愁,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部修好。
也就是杨绛吧,能把这些繁琐的事情变成如此浪漫有趣的事情,换做别人,月子期间遇到这些,早开口骂人了。《幸福三重奏》里面蒋勤勤和陈建斌的相处模式,引发网友热烈地讨论,有些网友对陈建斌口诛笔伐,原因就是陈建斌不会做家务,怀孕八个月的蒋勤勤又要做饭又要清洁,于是网友们就一边倒地同情蒋勤勤,大骂陈建斌是“渣男”,批判陈建斌在生活中也把自己当“皇帝”。其实我觉得夫妻之间,只要双方能适应彼此的相处模式就行,外人那么多批判干什么,因为不爱做家务就“渣男”啦,一点事就上纲上线,脑补各种剧情,也是“受迫害妄想”症,蒋勤勤需要被同情吗,人家的生活不知比普通人优越多少呢。(貌似又扯远啦)
钱钟书虽然不善家事,但是对杨绛也很关爱。杨绛因为工作忙碌,觉得自己对家务事潦草塞责,没有尽心尽力,心里愧疚,于是对丈夫和女儿说:“等我退休了,我补课,我还债,给你们一顿一顿烧好吃的菜”
钱钟书说:“为什么就该你做菜呢?你退了,能休吗?”
三、夫妻之间,别为小事抓狂
如此恩爱夫妻,也有吵架的时候,不是为重大抉择的分歧,而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事情。
“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发音。我说他的口音带有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事后,夫妻一起反思: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我们静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这样的糗事我们也有过,有一次我老公给孩子讲英文绘本,我马上跳起来,大声纠正他的英语发音,并指责他不负责任,教坏孩子。他也气急败坏起来,骂我懒惰,给孩子买一堆英文绘本,结果自己从来不讲,全推给他,还反问我:“你除了英语比我好一点之外,还有哪一点比我强”,于是又引发一场口水战,一个周末不欢而散。
读到《我们仨》吵架这一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名人、大师也有这样的经历。不过杨绛钱钟书的反思很好:发音无所谓,不必求同。推广一下:既不要为小事抓狂,很多事都没有争吵的必要,和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