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2-25 16:01:05 分类:读后感

读后感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原作内容的引用,是后续内容写作的前提,有价值的读后感是需要依据实际的故事情节表达自己的看法的,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曾国藩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曾国藩读后感7篇

读曾国藩读后感篇1

本周我又成功读完了一本书,那就是《曾国藩传》,这本书并不是曾国藩自己写的,而是现代作家梅寒写的。此书逐年逐事讲透曾国藩61年人生的无奈、复杂与挣扎。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村(今属双峰县),1816年他开始在家塾读书,1833年考取秀才,入县学,1834年又考取湖南乡试举人,之后就被二品录取,开启了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开始。他帮助清朝将马上由盛转衰的局面拉了回来,从不会打仗到带兵打仗,从对战敌人多次失败,到最后终于将敌人打败这些都是曾国藩所有经历过,并实现的事情。

本书要讲晚清重臣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为了挽救晚清政府而鞠躬尽瘁,然后成为了一代重臣,深受皇帝的喜爱,可是最终这个为晚清朝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却只落得了个毁誉参半的结局。我个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清廉的官,他没有因为皇上喜欢他就不务正业,而是一直努力想要将他带领的军队培养好,只是一开始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他创建了湘军后,接连吃败仗,甚至有一次绝望到投江自尽,只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的去查找原因,最终他终于扫清了叛军,解救了晚清局面。

曾国藩,一个出身卑微,资质平平,却刻苦读书,学习,做官,从乡下秀才走到了权力顶峰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读曾国藩读后感篇2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 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读曾国藩读后感篇3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习、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平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近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杀人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近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习,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读曾国藩读后感篇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有记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读曾国藩读后感篇5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也影响深远。其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族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开篇指出“立志”,人贵有志。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志”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立志当致力报效于国家,贡献于社会,在其间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有识有恒” 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他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业贵于精”,他信中反复告诫弟子们“兼营并鹜,一无所得”,他指出艺多不养身,掘井多而无泉饮,不专之咎也。而他自己就是“穷经比专一经,不可泛鹜”。“日积月累,如愚公移山,终久心有豁然贯通之侯,愈欲速则愈锢蔽矣”如此高标准要求,曾家英才辈出的奥秘可知一二。

“安分修己”,他信中反复教导“恃才傲人,萎靡不振,潦草轻薄”实乃人生大忌,讲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推崇“笃实刚毅”, 一个有作为的人,无不是高度自律的人。 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勤于劳动,生活自理,礼让谦恭,明白人与人的关系,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国藩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否则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一个人超脱于周身环境太难了,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世很多人身陷囹圄了,却抱怨是周遭的朋友推他走上了这条路,悔之晚矣。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也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持盈保泰”“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待他人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莫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 ( 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概者,平量者也。”引申为削平或刮平。)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还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达官贵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郑筱萸、文强等社会主义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打开此书,喧闹中求得一份宁静,纷繁中和心灵作出一次对话。感触最深的就是立志守恒,道德修养、为人处事这几方面。作文以梳理学习的感受。

读曾国藩读后感篇6

近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习。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平步青云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习,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读曾国藩读后感篇7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读曾国藩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