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家》读后感7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我们对书上思想的认识,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感受,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丰子恺《家》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丰子恺《家》读后感篇1
你知道手指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如果不知道,就让《手指》这篇课文告诉你吧!
大姆指没有优美的曲线但是很能干;食指的姿态不算好但是能干精细的活儿;中指是最美的,养尊处优,但是干活不出力;无名指也很优美,但是力量不够;小姆指体态可爱,但是用处很少。
别看这五根手指各有优缺点,但是他们团结起来成一个拳头,就非常强大了。
读过这篇课文后,你应该明白了吧,那就是——团结。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团结可以弥补个人的不足,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体,团结就是力量。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位父亲,给了孩子一根筷子,让他弄断,儿子轻而易举就做到了,父亲又给了他一把筷子,儿子使出了浑身的力气也没有弄断。
团结就是力量,在生活中,我们要与身边的朋友团结,团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团结就像一位天使,她会用她的全部力量弥补你身上的不足,帮你指引方向。对待朋友,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团结起来,不要破坏朋友之间的友情。
你这会儿重新认识你的手指了吗?身边任何的平凡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启示,手指协作可以启示团结,白杨挺立可以启示坚强,在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任何一个小
丰子恺《家》读后感篇2
在现代文化史上,丰子恺是以漫画家著称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读来雅致极高,虽然描写的都是生活中平淡家常的琐碎事物,但在丰子恺先生笔下这种简单平淡的生活似乎成了一种风格,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他的水墨画简单的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意境,俞伯平曾评价他:“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我想这也是到现在,大众读者们都颇为喜欢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和字画的原因,在这里仿佛我们回归到人生最初的纯与真,在这里从寻常事物中发现最有趣味的人生哲学,从而激发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活着本来单纯》整理了丰子恺先生以往的经典短篇散文和他的小画,集合成书。每一篇散文都是在描述生活的琐事,比如自家的仆人,邻居家的囡囡,搬运食物的蚂蚁、一起饮酒的故友以及那一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大白鹅。在书中,我讶异于他能把一群蚂蚁搬运食物的事情描述得那么惟妙惟肖,能把自家养的那只大白鹅骄傲且愚蠢的性格刻画得入目三分。想来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文字那么细腻,那么淳朴雅趣,是因为对生活有着高度的热爱,并且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在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一份纯真和质朴倒显得珍贵。我很喜欢他文字里的简单淳朴,仿佛在和你讲他过去的故事,平易有趣又富有哲味。合上书却倒过来一想,生活本就简单平淡,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最妙趣横生,现在的我们却成天嚷嚷着无聊想要过有趣的日子,其实生活中的“有趣”并不是只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而是在于他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若能拥有这样的胸怀去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何愁生活不开花,何处不充满诗意呢?活着这件事,本来就单纯。
“单纯是内心的修炼,心地质朴,纯粹专注,做好自己;单纯是高级的智慧,化繁为简,看淡得失。”原本我们都是单纯的孩童,只不过成长的历练让我们将单纯扼杀,所有的怒放的、炙热的感情的萌芽,屡屡受挫,不敢再生,从而将自己隐藏,然后学着带个面具在社会里左冲右突,然而到头来,却总是发现人生不知所从,连自己都迷失在了战场。然而细细体会自己的本心,回想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蓦然回首,你就会发现,现代人无数次对于“我是谁”的发问,其答案不正是在“单纯”二字之间吗?去找回它吧,做一个单纯的人,因为人终要为自己活着。“以一种超越的豁达游戏人间,无宠不惊过一生”。
读罢《活着本来单纯》,觉得我们就要像丰子恺先生那样,以一颗纯洁细腻的心去记录生活、感悟生活,以禅意热爱的心过生活。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细致观察、多思多考,你会发现,生活里的美好很多,我们也可以很开心和快乐。
丰子恺《家》读后感篇3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丰子恺的文章。只看了一点,自己便深深地被他的散文和画所吸引。于是,我读了本丰子恺的散文漫画精品集《活着本来单纯》,刚好利用空暇时间细细拜读。
在拜读之前,我上网了解了一下丰子恺的相关资料,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他的散文兼有平易简朴之风、宽仁隽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现代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选入中小学教材。他的漫画幽默风趣,流传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争相收藏。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丰子恺是最中国的中国人。”
这本书总共分成了六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豁然开朗”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无宠不惊过一生”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
第四部分的主题是“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是爱”
第五部分的主题是“学会艺术的生活”
他的`散文集穿插着一系列亲笔画,大部分画作取景于最朴素的大自然与单纯的孩童,每副画都把人物与大自然安排得非常巧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丝毫没有违和感。作者通过对身边事和往事的回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最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似水流年
李玉刚 - 逐梦令四美图
在这本书里,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丰子恺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这篇文章里讲的一则故事: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
“你最喜欢甚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
“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甚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甚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文章的最后,丰子恺说他受了这孩子的启示: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孩子学习!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小孩子的快乐很简单,而大人简单了就会很快乐。大人们常常会误认为小孩子缺乏生活常识或经验,因此小孩子的话常会引人发笑,然而他们发自内心的话,看似简单,却常常蕴藏着人生最美好的哲理。大道至简,莫过于此。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当我们感慨当今的教育变得如何复杂、如何糟糕时,不如静下先来倾听一下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纯真的需求与期望……
丰子恺《家》读后感篇4
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欢喜,非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姊姊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于是我在心中评判他们的作品。我觉得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投入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暂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布置着,不喜欢别人任意移动。我——我们大人——平常的举止,总是谨慎、细心、端详、斯文,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坏或扰乱。因为我的手足的筋觉已经由于屡受物理的教训而深深地养成一种谨惕的惯性了。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上......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疾者。残疾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儿女对我的关系如何?我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又觉得非常奇怪。我与他们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朋,同类也。”并育于大地上的人,都是同类的朋友,共为大自然的儿女。世间的人,忘却了他们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为父母能生儿女,儿女为父母所生,故儿女可以永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子不肖者自伤其天命,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丰子恺《家》读后感篇5
手指长在每全人的手上,时时看到,常常用到,不过也许很少有人仔细想他们吧?!但丰子恺却写了一篇关于《手指》的文章。
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大姆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中指有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姿态优美、养尊处优;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五根手指各有特点,但只要团结起来,就合成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没有强弱、美丑之分了。
我们的群体也是一样,尽管每个人的性格、爱好都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就能取得成功。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读了《手指》我懂得的人生道理:第一,它让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能自暴自弃;第二,它让我懂得了朋友之间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第三,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小看别人!
有一次,学校里举行了一次跳长绳比赛,我们都兴致勃勃地跳着。没想到,过了几天,我们班里要选出十名有团队精神的同学进行训练,还将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我也被荣幸地选上了。在见天天艰苦的训练中,我逐渐地发现,跳长绳一定要互相团结,只要一个人的步伐与众不同,整个比赛将功亏一篑,所以我们一定要团结友爱!
有些同学会觉得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而气娈。我觉得,其实大家不应该找别人的优点和自己比,偶尔也要鼓励自己的优点,在某方面也比别人强。
这篇文章给了我那么多的启示,希望也可以让大家懂得许多道理。
丰子恺《家》读后感篇6
读中学时,曾见到过报上刊登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印象中,画孩子的较多,生动有趣。但,不懂丰子恺先生童趣盎然的漫画中所蕴含的意境,也不能体会作者创作这些作品的心声。后来,读到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名篇《渐》,爱不释手。而他以自己的儿女为描写对象的散文作品更令我神往。丰子恺先生以妙趣横生、素淡隽永的文字把孩子们的日常琐事描绘得有生有色。活泼可爱,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在他的文字中栩栩如生。
?儿女》写的是丰子恺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送回乡间,孤居上海时回想被四个天真烂漫儿女围在中间坐在地上吃西瓜充满诗意的场景:最初是三岁孩子的音乐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象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 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丰子恺不加任何修饰叙述了孩子们吃西瓜的开心场景,给人以平凡生动,亲切温馨的感觉。在这场景中有孩子们的言笑举动,有充满童稚的思维与心理,洋溢着生机与家庭生活的情趣,呈现出孩子的一种至纯的生活情态,真诚地倾诉他对儿童天真质朴的艳羡,表达了他对孩子的欣赏与靠近。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
丰子恺以儿童的心态去感知孩子们童真稚拙的生活、参与他们的游戏活动,设身处地地体味童心童境的散文篇章很多。在丰子恺的心中,儿童占有至高的地位。他盛赞孩子们“明慧的心眼,比大人所见的完全得多”,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是“出肝肺相示的人”。他说,“ 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也正因此,他痛惜孩子的长大,哀叹孩子的黄金时代的结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告诉读者一个故事,更是有一种哲思蕴含其中。从而呼吁成人们“切不可斥儿童的痴呆,切不可盼望儿童的像大人,切不可把儿童大人化。”
丰子恺《家》读后感篇7
睡前续读丰子恺的散文集, 读到一篇.
其中有两小段颇有意思, 在这里写下作为记录.
文中有一段描述丰子恺四个孩子在一个炎夏的下午吃西瓜的情景. 三岁的阿韦发出像花猫偷吃时候"ngam ngam"的音乐声, 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 作诗"瞻瞻吃西瓜, 宝姐姐吃西瓜, 软软吃西瓜, 阿韦吃西瓜." 这诗又引起了七岁软软与九岁阿宝的散文, 数学的兴味, 归纳其结果: "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这本是一幅很家常的画面, 可丰子恺对此发表的看法却不一样:
"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 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 五岁的瞻瞻把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 已打了一个折扣; 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 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 至于软软和阿宝的散文的, 数学的, 概念的表现, 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
巧在今日刚好上完一位中国老师的油画课, 再读此文颇有感受.
三岁阿韦的"音乐"只是本能的发声, 无实际语言内容, 但"ngam ngam"的节奏却可听作欢快的音乐声. 五岁瞻瞻的诗, 是作为这种愉快情感的归纳总结, 把此情此景往前推进了一步, 具象化了一些. 而七岁的软软和九岁的阿宝的散文, 数学, 概念的总结结果更将其收紧渗入了理性的分析.
何为真?
我认为"真"是当人遇人遇事本能发出的第一反应, 而这也是感情最为丰富的反应. 每周四油画课上都会和我的老师在绘画上作一番探讨, 每每收获良多. 他跟我说做艺术有三层境界, 最低层为做你所见, 中间层为做你所想, 而最高层为做你所感受. 我自认为自己在中间层通往最高层的道路中, 如何能够抓住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把它表达到艺术创作中是最难的.
再来看丰子恺对四个孩子不同举动的评价, 给了我很大启发. 抓住自己第一反应, 不要做理性分析, 不要做归纳总结,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必然会失去很多最纯最真的精神. 作画要大胆, 要像散文一样, 形散神聚, 放松手腕, 解放内心, 这样的画, 我的手只不过是传递内心的一个工具罢了.
文中有另一段讨论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 读后使我更为震动.
"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 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 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 ...... 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之情, 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 ...... 世间的人, 忘却了他们的大父母, 而只知有小父母, 以为父母能生儿女, 儿女为父母所生, 故儿女可以永续父母的自我, 而使之永存. 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 子不孝者自伤其天命, 而狂进杯中之物, 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 我真不解他们的心理"
丰子恺对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理解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这也大概是我第一次见到/听说有父母认为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并非生命的延续性. 当然, 我不是指生物学上的延续, 而是指精神上的传递. 以我自身成长经历来讲, 我的爸妈从小为我操碎了心,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这也无可厚非. 我自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铺路, 也希望我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思安安稳稳渡过轻松富足的余生. 可这一切似乎并没有考虑我内心深处的感受, 更有强加于我的意思. 然丰子恺却从儿女很小的时候便视他们为独立的全然不同于己的生命个体, 更从未想过要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实现在他们身上. 这是何等高明的父亲! 实在令我心生妒忌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