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梦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3-02-23 11:03:32 分类:读后感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可以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更有价值,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同学们对名著理论的领会,以下是尚华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青年梦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青年梦读后感精选7篇

青年梦读后感篇1

自从拥有了《青年文摘》的陪伴,我平凡的生活似乎被手艺精巧的工匠一层层打开了,一点点雕琢了一样,变得精致而动人。

书中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像一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令我回味无穷。《青年文摘》用高尚的风格,弘扬社会正气,歌颂人间真情。其中,令我记忆忧新的是那篇《心灵的温度》。

这是一位老教授和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节实验课,只是一次最简单的实验。这节课告诉学生们水分别在三种温度下的三种不同的状态,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老教授用这个实验说明一种道理:水的温度越高,它的“前程”也就越远,人亦如此。就像我们心灵的温度是零度以下,那么生活也是黑暗的、狭小的;可是,如果我们心灵的温度有一百度,那么我们将拥有最大的人生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三个工人同时在砌一面墙,有人问第一个工人:“你在干什么?”工人说:“砌墙。”又问第二个工人同样的'问题,他说:“我在建一座高楼。”第三个工人答道:“我正在建一座美好的城市。”后来,第一个人还在那里当砌墙的工人;另一个则当上了设计师,坐在办公室内画图纸;而最后一个人却成了公司总经理,领导管理整个公司。

对于同一件事,有这样三种不同的看法与态度,也会有三种不同的命运和结果,正是因为他们心灵对生活的温度不同,从而拥有不同的人生世界。因此,我们要使自己心灵的温度在100度,才能拥有最大的人生世界,它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一生的命运!

我爱《青年文摘》,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人心灵的洗礼,告诉我们心灵的温度尤为重要,面对生活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还诠释了各种人间真情……《青年文摘》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

青年梦读后感篇2

拿到这本书,本书的书名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一个“致”字,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翻开书本,慢慢地浏览,从“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发现他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教学的苦恼,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眷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吴老师说:“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他还讲到:“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不禁让我想到我曾经读过的《慢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

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就是他从教30年的经验,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带给我的不同惊喜。

翻到本书的第六辑《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吴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当我读完《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这句话中,他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

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吴老师所说的:“你是教师,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读完85篇文章,85个小故事,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

我也同吴老师一样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青年梦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同学的答案。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老师、学生的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青年梦读后感篇4

近期,拜读了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我深受感触。作为一名教育大师,他用真实质朴的文字向我们呈现了教学生涯中一个真实的自我,也将教育中宝贵的经验无私地传递给了我们。

初入教坛,我们总是抱持着一份厚重感与责任感,满怀壮志,憧憬这那一段段师生旅途。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骨感。慢慢地,我们却发现,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各种麻烦事又接肘而来。于是,烦闷、苦恼、抱怨、气恼......这些情绪渐渐产生,教学也似乎成为了“苦恼的艺术”。虽然此时我在教学这条路上施施而行,已步入了第五个年头,但压力迷茫却常常不期而遇。读他的文字,我方然醒悟,教师的工作有压力,但不要被压垮;有迷茫,但永不要绝望。正如他所说:“我改变不了社会,但我能把自己改造成合格的教师,以不辜负这个职业。”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但合格的教师却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的,这也将是我很长时间内的目标。在阅读中,我发现了成为合格教师的几个关键词:

01真实

吴非先生说:“作为指引者的教师,应当引导他去关注、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是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如果我们都不敢去正视自己,又如何去指引学生呢?曾看到不少这样的视频:原本谈笑风声的老师,在步入教室之时,立刻换上一副冰冷的脸。周边的评论是:变脸最快的人。不可否认,这样的现象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回忆起来,自己的记忆中也总是浮现出这样冷冰冰的老师的脸。为了塑造自己的威严,在学生面前我们失掉了自我,用冰冷包裹着自己,从不敢在学生面前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将“严师出高徒”奉为自己的至理名言。但是“严”必然需要“假”吗?我想并不是如此吧,这样的“假意”只能换来学生同样封闭的内心,他们掩藏自己的笑容,掩藏自己的想法,成为了一味迎合的“木头人”,这该是教育真实的样子吗?这正如吴非老师所感叹的:“学校本是自由的天地,而我们的绳索太多太多,密得像网一样。”“不必自欺欺人了,不要作秀,面对假恶丑,如果你是一个有健全情感的教师,你就直率地表示你的愤怒吧!”我想这不仅仅是吴非先生的呼喊,也要成为我们内心的呼喊。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却忘了花儿虽美,各有不同。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小沈,开学一周我便收到了不少老师对她的投诉:对老师爱搭不理、做事散漫、态度傲慢......本着及时纠正的原则,我也常常对她批评教育,但情况似乎并没有好转。一次进教室时,我发现她正和同桌说着什么,脸上洋溢出灿烂的微笑,我这才猛然醒悟,似乎开学到现在我都没怎么见过她的笑容。我和小沈进行了一次独特的谈话,我只提了一个问题:“从开学到现在,老师似乎没怎么见过你的笑容,是有什么不开心的吗?”接着,我便充满期待地等着她的回答。一分多钟的沉默后,她缓缓开口了:“我妈一直说我连年级前100名都没有拿到......”说着眼眶便红了。我这才明白,那种种的散漫与傲慢,实则是内心那堵自卑不平的高墙。找到了症结,对症下药,增加她的自信,期中考试,她终于考到了70名,知道成绩的那一刻,我明白她内心的高墙不复存在了。我想,教师与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如果我们不去关心、爱护学生们幼小的心灵,那么我们又如何要求他们懂事、友爱、上进......

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唯有真实的教师才能收获学生的真实。这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02珍视

吴非先生说:“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每个人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们便要对得起这个称呼。我们无法自信满满地宣誓教导每一个孩子成人,成材,但我们可以坚定地宣言,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将热爱并尊重自己的选择,并为了这份选择而努力。

中国古代的老子曾说过,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我相信,机会永远眷顾认真执着的姿态,眷顾谦虚的心,眷顾勤奋务实的态度。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大到班级的教学规划,小到每位学生的作业订正,教师都需要主体把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让我头疼的便是每日的默写,常常为了催交,与某位学生展开各种“围追堵截”,可谓身心俱疲。吴非先生这样劝告我们:“不是所有的水都要流向一条河的,也不是所有的河都向着大海的。你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热爱’。”“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

教学从来都是慢活,“教育是慢的事业。”面对一脸茫然的学生,要多多关注他,教会他如何去听课;面对从不知做笔记的学生,我们要教会他记录重点;面对从不参与课堂的学生,要鼓励他大胆表现自己......在学习的路上,学生的进展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有更多的耐心,去等待他们的进步,等待他们“花开”的那刻。每一学年在开学的第一周内,我总会收到了十几个家长的短信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对于孩子的关心自然让我感动很多,但我也总无奈地回复他们:“请给孩子一些适应的时间。”反观自己,何尝不是如此,面对学生的退步,总是焦急冒火,也许真的该给他们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改变。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也要去珍视这一事业的规律。

03真识

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自身要有真才实学,这便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吴非先生说:“我们是学者——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同时,又因为我们是‘师者’,故而我们应当比一般人更善于学习。”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学理念的日新月异,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也就变成了一桶死水,迟早有一天会枯竭。当水枯竭的时候,教师的工作就变成了重复、重复、再重复。吴非先生也说过:“教育应当是动态的过程,教育者却可以凭静态的知识储备去完成,是教育教学的失败。”

每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纯洁的眼睛,我就会感到“教师”这两个字的份量。所谓“倾囊相授”,囊中空空,又如何相授呢?获得真识的途径很多,向学校领导学习能够明德,教导我把握合格教育者的德行;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能够明智,让我拥有更多的教学智慧;向家长学习能够明神,让我学会多元地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能够明心,使我设身处地去感知学生的需要......这一切都是教师生涯所赋予我们的宝贵的学习财富。一名合格的教师,必然是一位好学的教师。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他青少年生涯中重要的人物,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默默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希望我们都朝着合格教师的目标越走越近......

青年梦读后感篇5

这两次的文章推荐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现在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减不下肥来了,原来是我没有下定要减肥的决心,也没有拿出要减肥的魄力,更没有做到所谓的坚持。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原来平时老是觉得无聊的时候,漫无目的地看着网络的各种是是非非时,也可以把这种漫无目的转变为自己的饶有兴趣。人的心智空间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满了,那么你就不会被不良嗜好所影响。如果说我现在还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当然我们平时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总是有各种大理想,大的抱负,但是扪心自问,这些都只是空口而谈,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又有哪些呢?可能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了其所说的决心问题上吧。

读到一谈读书,觉得文字颇好理解,并且都会有上句话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头脑简单的人来说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读到二谈动,同样的感觉,特别是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多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太多的装饰,现在一谈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较好,用字谨慎云云,其实对于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种一说到底的文章,一遍读过,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义,不需要像散文那样来回斟酌了,不过或许正是如此才显示出了中国文字的精神吧。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青年梦读后感篇6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近二十年的中年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读师范时的一名实习语文老师—徐军。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徐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后偶尔会习惯性地问学生一句:听懂了吗?有问题吗?学生都会说:没问题。这时,我会很满足地以为学生已经消化了知识,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读了吴老师的书,我在想,学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吗,还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啊?有句话说: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记得以前有位老师,很喜欢学生问他问题,每天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对他的学科问一个问题。还有一位老师,要是学生问他一个问题,就奖赏一根棒棒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呢?难道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通读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合上书页,默默回味着吴老师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和理想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幸福着,和吴老师一样。

青年梦读后感篇7

寒假期间,在忙碌之余,静静地打开一本书,一个人独自享受着书中文字的熏陶,和室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相比,也是一份难得的清静与自在。

期间,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初看到这个封面,顿时有一些感触,青年教师?我还是青年教师吗?毕业已有二十余年,早已不是什么青年教师了。但心里还时不时的把自己定位在“青年教师”这个角色上,无疑是不想面对现实,还存在着些许“还年轻”的幻想罢了,不过,要是和吴非老师比起来,我不就是一“青年教师”吗?

吴老师在书中,似乎是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第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看完这一篇,我就有很深的感触。教师如果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与伤感,那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就当着学生的面哭泣吧。这有什么呢?让学生看到,老师自己的母亲、父亲一样,和普通人一样,也有悲伤甚至会感到绝望无助。

想起去年送走的毕业班,他们和我的孩子一样大,作为带了他们六年的班主任,对他们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有太多的关爱,也有太多的期待。临近毕业,有一部分孩子调皮捣蛋,故意制造乱子,惹老师生气。现在想想,他也许是想给老师留下更深的印象罢了。

还记得那天,我把我的苦恼、伤心、失望等心情写成博文《六二班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并在课堂上读给他们听,边读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下课铃声响了之后,我抑制住自己的泪水,不让它当着学生的面流出来,而是快速的离开了教室……

在学生的眼里,做为教师,应该是一名强者,哭泣往往成为教师软弱与无能的表现。但吴老师说,哭泣与落泪未必就是软弱,因为您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您的仁爱和幸福。不要忍,就让您的眼泪流下来,当着学生的面留下来。我宁愿他们面对你的眼泪感到惊愕或尴尬,也不愿意他们就那样木然的面对人间的一切。

读到《教学楼里有多少个洗手间》这一篇时,我震撼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努力的向学生灌输我们的知识,即使听见下课铃声,还要再“好心好意”的重复几句,啰嗦一两分钟,好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可不知这时的学生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已没有心思集中听讲了,而是要马上上厕所,如果我们耽误孩子们的下课时间,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为了下节课不迟到,而不能上厕所,导致下节课他也不会集中精力的认真听讲,而是在心里急切的盼着下课的铃声……

我们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期间,有学生举手打报告,提出上厕所,我们应当同情,不必问出原因,更不能讽刺挖苦或阻止不让去。吴老师说,通常,学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提出这种请求的。

因此,教师上课不要拖堂,低年级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如厕,课上允许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自行从教室的后门去洗手间而不必报告……

作为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为什么要重视(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渴望?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学生做对了,用红笔打上对钩;学生做错了,用红笔打叉,甚至还在怨恨这个孩子,太不细心了,这么简单的题还会出错,而狠狠的用红笔在本子上打下一个个更大的叉,来表达我们的不满与愤怒。

吴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改学生的作业时,对于学生的错题,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作对了,老师笔下的那个“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

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与方法。他如同一名智者,为迷茫的教育者和无所适从的青年教师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好似一盏明灯,指引着并不年轻的我不断前行。

《青年梦读后感精选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