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2读后感8篇

时间:2023-02-19 15:02:46 分类:读后感

其实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往往都是我们在认真思考书籍中的内容后写下的,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名著所写的理解,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坛经2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坛经2读后感8篇

坛经2读后感篇1

最早读《六祖坛经》是20年8月,在北京潭柘寺,一共50多人一起共修,现在想来甚为怀念,为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林中的蝉鸣,不时传来的鸟叫声,盛夏的骄阳,寺里却独有一种宁静的清凉。一共九天的时间,每天都是晚上两个小时共读《坛经》,郎朗读经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闪放光。

如今一晃已近八年过去了,期间对于《坛经》也曾经一读再读。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读了。行由品第一仍然让我很惊艳,在于惠能的智慧言行,当他初到五祖堂前,被五祖呵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他的回答是"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就是这一句,已经再次震撼到我,正如释迦牟尼佛一手指天,一手之地所说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样掷地有声,平等无二。这是何等的智慧心性才有的自信和自尊啊!不由得赞叹!复赞叹!虽然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没有任何的自卑,发自本心,出自本性的活泼泼的佛性禅性流露无疑。

还让我很有感觉的就是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一次看到这个偈子就有喜欢的感觉。

惠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让我倾心,拜倒,爱极!与内心很多的感觉非常相似相应,忽远忽近,若有若无,神龙见首不见尾,慨然长叹,心向往之。

师父在惠能偈基础上的阐发又是另一重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处处惹尘埃”,如此意境,也是不可说,不可说!看看我们在红尘俗世中漂流浮沉的芸芸众生,哪个不是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佛性圆满具足,却又在在处处,沾染招惹了多少的贪嗔痴慢疑,烦恼障碍迷惑啊!同时这些个尘埃原本也没有,只是借假修真,一旦勘破,呜呼哀哉,真的就是空空如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我们入梦太深,把梦当真,如此想来,只要看到这些尘埃,也就如白雪见日,化为无形了!这也是“烦恼即菩提”的转化吧!所以感恩所有的贪嗔痴慢疑,感恩所有的烦恼障碍迷惑,感恩所有的尘埃,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所谓的借假修真了。

惠能在五祖为其秘密讲法开悟后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从八年前初见的惊鸿一瞥,到之后不断读诵的反复玩味,到近几年在生活工作中的结合,尤其是与《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一书阅读并实修一年的相辅相成,让我越来越有感觉!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的一次演讲中所说六祖开创中国禅风,禅不离行住坐卧,禅就在日常呼吸吃饭睡觉以及工作和生活之中,本来就是活泼的新鲜的流动的,本来就是啊!丁愚仁师所传授的“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的咒语正是禅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实用的妙法!还要继续使用,多用,时时处处使用!

此时此刻此人此文,也是尘埃,也无尘埃矣!

坛经2读后感篇2

?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大师即惠能,他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故云。坛,是指众人为迎请惠能到韶州大梵寺说法,而封土筑的坛。《六祖坛经》是惠能弟子法海记录惠能的说法编辑而成。

惠能,是中国禅宗南宗创始人。幼年丧父,家境清寒,没有上学因而不识字。但其性情纯淑,惠性间出。一天,在打柴时听到佛门弟子诵念《金刚经》,突然有所感悟,遂发奋学佛。不久,他去参拜禅宗五祖弘忍,因为一句“佛性无南北”受到弘忍赏识。后弘忍选嗣法弟子 命寺僧各作一偈。神秀(禅宗北宗创始人)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对他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惠能亦请江州别驾代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弘忍赏识,得秘传法衣,成为禅宗第六代传人。后来,为躲避神秀的追杀而逃亡岭南隐遁十五年。后因在广州法性寺“幡动风动”的争论而名扬天下。惠能在南方传法的过程中,对达摩以来的禅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因此他被称为禅宗理论的确立者和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修行方法,并创立了适合中国佛教的简易法门,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以简易的宗教践行,改造注重繁琐经义的佛学旧传统。《六祖坛经》成为除释迦牟尼语录以外唯一被称为“经”的禅师著作,确立了禅宗立宗的理论基础。

?六祖坛经》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以及启导门徒的言教,是禅宗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经中,他提出了“见性成佛”、“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思想,意即每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只要明见自己的本性,即能成佛。这与《涅槃经》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一脉相承。另外,在明心见性方面,《六祖坛经》阐发了顿悟说,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意即在学佛过程中,不必渐次修行,只要参悟到佛学的真谛,就可以瞬间达到觉悟的境界。在修行实践方面,经中提出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法门。指出,要成就佛果,就要破除虚妄和执着,无心于外物,一心修行才能明见本性,得到解脱,由凡转圣。

坛经2读后感篇3

人生最大幸福事,半夜挑灯读坛经。《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传法真谛,是所有经书中唯一一个由中国僧人所写的著作而被誉为“经”的,所谓的经是高僧围绕释迦摩尼佛而写的著作,其他的高僧自己写的著作只能称之为“论”。六祖坛经主题思想: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把佛性归结为心性、人佛合一、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把坐禅改为行禅、求佛改为行佛。开创南宗,所谓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它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佛教进一步发扬光大,将佛从寺庙中请到每个信佛之人的心间。

惠能大师一生所经历经磨有点像西游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成佛。惠能幼年丧父,以砍柴为生,24岁时候因偶然机会听到《金刚经》中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时开悟,不远千里到湖北黄梅五祖大师门下一心求佛。初到五祖门下,也许其本来就有慧根,其第一句话就展示其决心与信心: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试探惠能的根基,就问恵能:"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自此以后,五祖就收恵能为弟子,为了怕他因才能卓著而被其他弟子加害,就先让他去干烧饭、砍柴的活。当时五祖的首座弟子神秀,在众弟子中享有威望,大家都以为他会继承衣钵成为六祖,但他所做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此偈语的立意于“有”,在五祖大师看来神秀大师并没有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而只是看见城墙而不得其内,但恵能大师从“无”的立意出发,其所作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大师弘忍非常肯定此偈语,认为真正能领悟的佛法就是惠能,故将其衣钵传给恵能。

在这里有个小插曲,当惠能所做偈语深得五祖的欣赏之后,五祖莫不做声用鞋子悄然擦去。“五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个故事有点像西游记中孙悟空拜菩提祖师的故事一模一样,不知是不是纯属巧合。当五祖要送六祖过河过去的时候,本来五祖要帮六祖度河,但六祖却要自己渡河,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冲突,就要争斗。我原本以为佛家讲究:“四大皆空”应该没有争斗才对,看了十二经以后,才知道佛家争斗比官场、商场争斗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达摩祖师也一生遭受多次的暗杀,具体到惠能,从其拜师五祖之初,一直得到五祖的衣钵,乃至成为一代宗师,其间不知遭受多少次的暗杀和侮辱,在得到五祖衣钵之后,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一直躲在猎人中间进行逃亡。也许有句话:要得到多到的荣耀,就要承受多大的磨难;也许也是印证佛法所讲:佛法不是赐来的,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六祖惠能大师,据坛经所讲自己不识字,也许是通过自谦来印证“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在六祖之前,所谓的禅宗主要是坐禅,修佛主要是在寺庙,六祖之后,原来禅宗不只是坐禅,修佛不只是在寺庙,成佛也可以是凡夫。所谓“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原来佛是众生,众生是佛,一切佛法无边无际,但都在人自心之中,要在自心之中才能顿见真如本性,如何见得本性,就是“无念”,就是三根六净。像我这样酒肉穿肠过、念念红尘之人,也许注定只能成为凡夫俗子。

我越来越喜欢读佛经,是因为我越来越想念我的爸爸,自爸爸去世以后,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爸爸对我一言一语,回想爸爸对我的好,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我很希望通过拜读十二经、地藏经等佛经,寻求解脱,我越来越相信除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一定还有另一个世界,希望爸爸能够在那个世界里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佛经浩瀚如海,我所读的十二经只是皮毛,而我所领悟了佛法要义也只是十二经的皮毛,诚如看见孔子的门墙而不得其内而已,也许我连门墙都没有看见。到目前为止,我读佛经最大的收益,在于害怕生死,但也不怕生死,我之所以害怕生死,是因为世间还有我的'母亲需要赡养、儿子需要抚养,我不怕生死,是因为如果我死了,在那个世界里又能和爸爸相遇。同时,也解决了我的思想困惑,为什么东方是释迦摩尼佛统管神界?为什么西方是耶稣统管神界?为什么中东是穆罕统管神界?可都是神界,哪个最大?为什么我们要去西天才能取到真经?为什么死后最大的向往是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原来“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行文至此,就要搁笔。据说,六祖的肉身像现在还完全保存在广东,真希望有一天能前临拜佛,我虽是凡夫俗子,但求佛之心与日俱增。借用六祖的佛语:“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凡夫与和尚不同,但求佛之心有何差别?

坛经2读后感篇4

?六祖坛经》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 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 转变的枢纽。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它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 准则。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是人类社会 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 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 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 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 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 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 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 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 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 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 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性。人性、佛性是清净的,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切众生 得以解脱成佛的依据。这种人性即佛性的观点,说明道德 行为的终极根源、决定动机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内部,或者说,在生命内部具有先天伦理道德的律则。

?六祖坛经》的这种论说,体现了慧能伦理思想的深刻 性。因为对人性存在状况的估计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前提,道德修养的目标可以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 制约的。正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够通过一定 的修养,于世间不染,并终致成佛。这样,慧能的这种伦理思想,不仅是一种超越性的伦理思想,而且是一种先验自 律的伦理思想,它通过1人性"与/佛性"的终极融贯,把伦理修养最终归结为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了。

四、结语

尽管是少数人的现象,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道德的丧失,就意味着人性的沦落,就是佛性的泯灭和善恶标准的模糊化。社会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戏规则、价值观念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心灵,成为他思考和行动的背景。假如合适的情境出现,他的狼性就会表现出来,使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

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社会。风险不仅来自于人的活动和科学技术无法控制的负面后果,还来自于社会人心的被败坏。任其恶化下去,风险何时转化为危险,根本难以预测。有理由相信,我们社会的自我拯救能力并没有衰竭。而从什么地方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得从什么地方开始。通过学习《六祖坛经》无疑能为我们重塑和升华佛性,完成对社会人性的救赎。

坛经2读后感篇5

?六祖法宝坛经》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经典,它指出我们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能的宝典。

在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宝坛经》被视为是一部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力量;宋明两代理学家的语录,也深受此《坛经》影响。因此,《坛经》不但在佛教里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尤其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禅学的伟大著作。西方人瓦茨氏(alanwatts)认为《坛经》是“东方精神文学的最大杰作”。

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学禅已蔚为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国,“禅”被列为训练太空人的课程之一,因为到了太空,必须停留一段相当长的时日,如果没有禅定的力量,寂寞无聊的时间不容易打发。禅是什么?禅是不立文字,禅是言语道断,禅是自然天成的本来面目,禅是我们的本心自性。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里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因为禅就是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

禅有无限的意义,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境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点禅的素养,对于自己心境的拓宽,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培养,心物的调和,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一句难堪的言语,一个尴尬的动作,一段不悦的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因此,禅之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六祖法宝坛经》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经典,它指出我们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能的宝典。

坛经2读后感篇6

前面一个月自己经历了很特别的状态,因为我觉得自己经常陷入了某种无法去思考和行动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我把这个困扰和种子说,种子问我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说觉得这是好事的样子,因为我隐约觉得这和自己修行的法门有关的样子。因为之前学习道德经、金刚经、坛经、传习录,我都有感它们是统一的,都指向同一个本源。然后我就逐渐在从小我的各种思维、感受中脱离,在回归那个本源的样子,也就短暂影响了工作。

前两天在读两本零极限的时候,我很惊讶这本西方的著作和东方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而且它还是用很现代的语言去描述古老智慧的应用。所以在学习零极限的时候也是进一步的加深了自己对它们的融合。回归零点的过程,也就是回归空性、无相的过程,同时又能够更加清楚的感知到宇宙的变化,知道宇宙想让我们去做什么行动。这和坛经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坛经也是要找到那个无念无相无住的本心,然后再来指导人生的方方面面。

今天再读《六祖坛经》,深感禅宗博大精深。六祖说迷时师渡,悟了自渡。而自己目前应该就是在自渡的阶段,因为我很清楚接下来的方向是在哪里。而禅宗的顿教法门,也是告诉人成佛的那个方向在哪里,然后一直顺着那个方向最后也就是佛了。而自己现在是知道,宇宙的本源,是那个最初的极点,可以称它为空、无。而我们的当下能够察觉到各种思想、感受,也是因为我们是从那个零点生出来的,因为零点的原因我们能够察觉。

所以接下来自己的方向,始终都是去回归那个零、空、无的状态,去回归到本源的状态来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六祖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及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这也是对当下的生活工作很好的指导。也就是那个本质的东西一直在察觉着一切,可以称呼它为宇宙之心。它一直在指引自己,告诉我怎么样是最好的行为,给我智慧。所以我所有的思考、行动,并不需要我刻意的去怎么样,只要我回归那个“本心”,自然就知道要如何思考,行动了。

更关键的是,自己现在已经放下了所谓的执着、意义等东西了。我不再会觉得悟道、学习经济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必须要去实现某种使命。我所有的行为,只是回归本心之后,宇宙指引我去做的,也是我在顺应宇宙本身的行为。我也不用刻意去找本心,本心本来就在那里,察觉着一切。这样自己整个过程,都会是平静喜悦,圆满幸福的。

坛经2读后感篇7

首先,我想表明,我没有悟道,我甚至不知道"道"是什么。禅是不立文字的。任何文字描述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禅的本体。就好比,我们需要坐飞机,换火车,才能来到一片大海边。然后,有人告诉你,禅就在大海另外一边,但是没有方法可以过去。海不是禅,所有关于禅的文字就好比是那些交通工具,我们完成了禅的旅行,可能只是在海边看到禅的表象,并没有获得禅的真谛。禅就是这样无门而入,入门之前,不知道禅在何处,甚至进入之后,门也并不存在。这个时候,唯有等待机缘巧合,才得悟出禅的真谛。

坐禅分为三个阶段。从小我到大我,从大我到无我。这就好比取一升空气置于真空的瓶子中,当瓶子由一升变为两升,空气变得稀薄;瓶子的体积继续放大,空气逐渐变得更加稀薄;当瓶子的体积无限大的时候,瓶子内部就接近真空。人从小我到大我,从大我到无我的过程,就是逐渐的扩大自己,放空自己,最后和整个宇宙合二为一。

小我,有点类似儒家里面的"修身"。人需要有健康的身体,需要有丰富的内心。这些需要我们坚持做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境界。

小空间里面的事情,如果站在空间以外看,就不是事情了。

就好比散步的人看不到公车里面的繁乱嘈杂,他只能看到公车这个整体。就好比同样忠诚却抱有不同政见的谋士,外界看不到他们的明争暗斗,却能看到整个团体日趋衰落。就好比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能记得五代十国被宋一统天下,却忽略了某国嫔妃的争风吃醋。就好比站在银河系中看地球,地球只是个蓝色的水球,我们已经看不到人类的尔虞我诈,风谲云诡。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越高,看到的东西就越全面。当我们站在家的高度,我们就可以齐家;当我们站在国的高度,我们就可以治国;当我们站在天下的高度,我们就可以平天下;当我们站在宇宙的高度,我们就可以天人合一。于是,小我就变成大我了。

我们还可以让自己的高度更高。最高是多高?最远是多远?如果高和远还可以被度量,那就不是最高和最远。当高得已经没有高的念头,远得没有远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高远。这个时候就到达了无我的`境界了。唯有无我,才可以放空自己,放下一切,达到无所牵挂自由翱翔的状态。

仰山禅师度完暑假来看望沩山禅师,仰山一个暑假用于耕种,沩山一个暑假白天吃饭晚上睡觉。两位禅师的暑假都没有白过。万事万物都有佛性。禅在于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在于平平凡凡的小事。吃饭是修禅,睡觉也是修禅。万事万物在我眼中都是禅。而我在万物的眼中却是个平常人。不同的只是内心的境界。

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那种足够一辈子珍惜的朋友。一路上,有过快乐,伤心,有过感动,失望,有过收获,失去。我很认真的对待我认定的人,并且希望朋友用相同的认真对待我。接下来的话,不知道怎么写了。一切真的是执念。朋友在于平凡,就好比坐禅也在于平凡。我们在平凡中珍惜彼此吧。

坛经2读后感篇8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宗派,而《坛经》则是后世奉为禅宗惟一的经典,也是中国人所写佛教著作中惟一被尊称为经的典籍。《坛经》记录了禅宗创始人惠能的言论,代表了禅宗的基本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同样占有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过去读《坛经》的人,大多数是以明藏本的《坛经》为惟—一通行的读本。到了近代,敦煌的写本发现了,日本的兴善寺本、大乘寺本出版了,《坛经》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谈到敦煌写本《坛经》,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编号为斯五四七五,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按原本不分章节校定,编入第48册。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分章节的校定本刊行后,并收入民国普惠大藏经。流通行世,逾数十年。此外尚存世的敦煌写本:一为北京图书馆藏八o二四号写本,首尾不全。一为敦煌市博物馆所藏任子宜本。一为旅顺博物馆原藏大谷光瑞本。大谷光瑞本现下落不明,但日本龙谷大学藏有照片。各本文字虽小有异同,却可能出自同一个底本。

由于敦煌写本文字的书写习惯,与后世颇异,历来都认为是抄写的讹误。故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吏部侍郎郎简法宝坛经序云:“六祖之说,余素敬之。患其为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会沙门契嵩作坛经赞,因谓嵩师曰:‘若能正之,吾为出财模印,以广其传。’更二载,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可见宋代人即视写本文字为鄙俚繁杂。直至现代,学者仍多持此种见解轻视写本。如近人任继愈教授敦煌坛经写本跋云:“敦煌本坛经错字别字,连篇累牍,说明传抄者的文化水平不高。”至于日本学者矢吹庆辉、铃木大拙、宇井伯寿、柳田圣山诸教授,莫不鄙视坛经写本,名之为“恶本”。宇井伯寿《第二禅宗史研究》(昭和十六年,岩波书店)卷首《坛经考》,历指敦煌写本偏旁之误(如打、掬作木,往作徍,代作伐等。)。

此种看法,颇易对写本内涵,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因此许多研究敦煌学的学者,对着满目谬误的恶本,抱着鄙视浅劣抄手的心理很容易造成了误抄误认的过失。遇到读不通处,更常常自以为是,擅自改动。于是各逞臆说,造成了读敦煌写本的一大障碍。我经过长期涉猎敦煌写本之后,启发了我一个客观深入的看法。我认为语言文字,是心灵思想的符号。人人都有表达思想的欲望,人人都有创造语文的权利。所以荀子《正名篇》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所谓名,即是文字。所谓约定,即民意所公认。

所谓俗成,即大众所通用。许多敦煌写本中我们认为是讹误的文字,实在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文字。它们自成习惯,自有条理,它们是得到当时人的认同的。因此如果不通晓敦煌文字书写的习惯条理,就很难读通敦煌俗写文字。现存的敦煌卷子,一篇作品,往往有多个写本,可以互相校对,互相印证。我综合历年来研究所得,1980年8月,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召集的汉学会议中,提出了一篇《敦煌卷子俗写文字与俗文学之研究》的论文(见《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1981年10月出版)。我把敦煌文字俗写的习惯,归纳成字形无定、偏旁无定、繁简无定、行草无定、通假无定、标点无定等等条例。

字形无字,如人、人不分,雨、两不分,瓜、爪不分等;偏旁无定,如木、十、彳不分等;繁简无定,无佛作仫、含作舍等;行草无定,如风作主、门作勺等;通假无定,如是通事,须通虽等。标点符号亦和现代通行符号大不相同,如删除符号作“卜”等。这种种现象,正和辽代沙门行均编纂的《龙龛手鉴》完全相符。原来《龙龛手鉴》是根据宋以前写本编成的一部字书,所以人部的字和彳部不分,瓜部的字和爪部不分,木部的字和宁部不分。甚至同一个雨字,可以用作两,亦可以用作雨,并同收在雨部中。

这种种状况,证明了敦煌写本使用的文字,正是当时通行的文字,而不是近代人眼中心中的恶本讹字。我们认清了这一事实,我们必须承认敦煌写本确是当时普遍通行的抄本,并非被后世轻视的所谓误本恶本。我们把这种错觉扫除后,再仔细观察这个伦敦所藏的坛经写本,便应该承认它是一个很质朴、很接近原本的早期抄本。这个抄本,据印顺法师说:

慧能在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传说由弟子法海记录,为《坛经》的主体部分。这在慧能生前应该已经成立了。等到慧能入灭,于是慧能平日接引弟子的机缘,临终前后的情形,有弟子集录出来,附编于被称为《坛经》的大梵寺说法部分之后,也就泛称为《坛经》。这才完成了坛经的原型,可称为曹溪原本。我们根据印顺法师的法说来观察伦敦藏本,可以说是非常接近原本的。

《坛经2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