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未来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2-14 14:04:05 分类:读后感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书上知识的体会,在阅读过一本优秀的书籍之后,很多人都会为之写好一份读后感,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爱未来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爱未来读后感7篇

爱未来读后感篇1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在其作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给出了答案。该书的英文名很简洁:future wise,future的意思是将来,wise的意思是智慧,简而言之,就是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加具有“未来智慧”的视角来看待教育。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有很多知识在学习者日后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即无法发挥生活价值。有的人在上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学的几何原理、古代诗词、力学分析等知识真的有用吗?当我们工作以后会发现这些东西确实用不上,于是就更困惑了。既然用不上,当初还有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地学习这些知识呢?究竟什么东西才值得学习?又要怎么样才能用到生活里面?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中,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分析。

首先,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内容才是有用的。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求它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这就是作者珀金斯在书里面反复强调的生活价值。而我们认为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是因为在过去的学习当中,这些知识没有生活价值。

那么,什么才是有生活价值呢?铂金斯总结出了以下四条标准:第一,要看学习内容是否具备深刻见解。也就是说所学的内容是不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和事物的运行规律。第二,行动。也就是说学习内容是否对于我们在生活当中的各种活动有指导意义。第三,伦理道德。人类毕竟是社会动物,相互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非常重要。第四,机会。学到的知识是不是有足够的现实状况介意思考和分析。学来的知识如果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实践,自然也就没有多大用了。

其次,“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作者以数学中的“二次方程”为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校学过“二次方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会用到二次方程吗?可以说很少。如果教学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将来根本用不到,那这就不是值得学习的知识。由此可见,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铂金斯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

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进行全面的,生动灵活的理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触类旁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第二个是开放问题。铂金斯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还是要用来为学习服务,也要有生活价值。他认为开放性问题应该由学习者自己提出,其目的不是找到最后的答案,而是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困惑感,它们是开放性问题的动力和能量。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促成开放性问题有两个努力的方向:一是保护好奇心不要轻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问出的开放性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按照全局性理解的思路,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激发好奇心,给学生创造正确的问题背景,积极营造多样的思考角度。

“学什么”只是第一步,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关键所在。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法?珀金斯给出了一套关于“如何学习”的方案。第一个是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我们反复背诵的考试题目的标准答案,而是对某个主题有独立的思考。比如说,学习英语的语法,如果死记硬背语法的规则,这样对语法的理解就是空洞的,语法本身的实用性以及每种时态里面潜藏的那层意思就被忽略了。如果无法理解也就直接影响我们对语言的使用。第二个是运用,就是把思考的工具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学英语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看起来特别高级的英语表达词组。许多人也确实很努力,把它们抄在本子上,但是下一次遇到还是不会使用。这是因为学到的内容没有去运用,所以说我们学到的知识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它用起来。第三个是注意,其实就是学习主动性,我们要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开拓思维能力。第四就是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你不断学习的动力。

只有当一个人的学习有利于指导他的生活与工作时,其学习才具有生活价值。“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一个没有完美答案的话题。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而应积极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在思考与探索中前进,使学生“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多一点。

爱未来读后感篇2

总体感觉本书有点虎头蛇尾。满心期待能看到对未来世界的比较清晰的描述或勾勒,但看到最后并没看到期望的文字。至少前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内容,都颇觉惊艳。作者从生命、意识、智能的角度对整个大历史的另类解读,一些新的概念的提出,令人叹服。前面所有这些精彩的分析和解读,都是为了证明最后几个章节所述内容的合理与正确。但最后几个章节,尤其是对数据主义的描述,总感觉怪异和不合理。貌似与前面的论述在逻辑上一脉相承,但这个概念的过渡仍感到一些滞涩和不协调。当然,作者的水平比我肯定是高多了。我感觉到不自然,或许只是因为我自身水平有限,对作者在这一处的的思维还没有完全理解。

除此外,我相信书中所描述的人类将由智人升级到智神,但对大多数人将沦落为无用阶级不敢苟同。人类活动能力提升,那活动半径也必然大幅度扩展,从地球走向宇宙的过程,必将获得许多资源,同时也需要投入许多人力和物力,各个人类组织也必然需要多多益善的升级后的智人,即智神。而对人体升级改造的技术,研发过程高昂无比,但一旦诞生,实施成本肯定不高,所以,社会和各组织也肯定有能力为大多数人实施身体的升级改造。

无论怎样,本书都当之无愧堪为神书。会启迪很多对未来的想法和思路,值得一读!

爱未来读后感篇3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爱未来读后感篇4

互联网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条件,传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一、互联网引发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室和学校会不会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学习场所?未来的教育趋势会是怎样?由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判断学习效果?父母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学家朱永新结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对未来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详细构想的预判,为教育者们梳理了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清晰行动路径。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二、周而复始的学校生活

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对讲课的内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45分钟。下课之后,上个厕所,短短10分钟,接着又是一节课。周而复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门。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毕业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

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每逢寒暑,师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不再继续,学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齐划一地出现在同一个校园、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

三、未来学习中心润物无声的变化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很可能会变为现实。我相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书中,朱永新想说的仅仅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教育蓝图:即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校。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顺理成章。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但将没有必要像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那样在不同教室之间行走。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将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的自发学习,是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学校、课程、学分、学历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传统的学校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将被颠覆,换个场景,马上就变换了身份。

眺望未来学校,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复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职业也许换了个名字,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对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将会更高。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天在什么时候到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才能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对于打破传统学校的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运用,以及对于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等新型课程的研发,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爱未来读后感篇5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和朱永新教育家的一段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观点。

樊登说教育不是为了文凭,教育是为了让一个人成为他理想当中的样子。朱先生也频频说“对”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正确,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其实,是需要好好深度思考的。

首先,教育肯定并不是为了文凭,文凭只是学生时代,在被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其中一个小成果。当你进入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随时随地都在学习当中,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些证书而学习。

朱老师对未来学校的愿景描述,也确实很吸引人,但今天我想借着这个话题里的关键字——理想,来聊聊。

关于理想,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被动性成长,都是别人给的目标——父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老师教会我们知识,同时告诉我们如何考试,该考什么学校、考什么专业,往往这些重要的人给我们的建议和目标,有一部分会潜移默化的变成自己的理想。

进入到社会,工作了,老板给我们分配任务,客户给需求;在阅读当中,我们得到作者的人生经验,同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告诉我们怎么活着?宗教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人生?

我们前行的方向,总是不停的受到别人的影响。到底你的理想是“月亮?还是六便士?”。所以你要问自己,“你的理想从哪里来的?你的理想是为了谁?”

我们先来看大学生的精神导师——李开复——经历过生死后,是怎么回看自己成功人生的:

我信心满满的到处宣扬我的理念,我建议年轻人要做最好的自己,要最大化影响力;我努力年轻人要积极主动、寻找兴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还用理想中的墓志铭来确认我的人生方向,但一帆风顺的人生履历,让我的骄傲情绪悄悄滋生;理工科培养出来的思维模式,包括因果逻辑,结果导向和一切以量化判断,让我在追求效率时变得冷漠无情。我走在一条其实颇为正确的道路上,但,过度的名声却让我的中心轴偏了。 ——李开复《向死而生》

如果我们的理想是用“更”、“最”之类的词语来定义,就需要小心了。

为钱为名的理想,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用某个结果去证明自己,当你陷入到证明这个过程中,那你证明的参照标准是什么?你的对标对象是谁?你的假想敌是谁?

现实是,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他的标准都是不一样,当你达到当初设定的标准时,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随着你的能力和经验的提升,你会上升到另外一个圈层,但你发现,你那么拼尽全力的成果,在下一个新圈层看来,也许只是一个起点。你的满足感马上被匮乏感代替。

所以,你会无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为下一个、再下一个、再再下一个的目标而努力。但你的快乐、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只有在完成目标的那一瞬间发挥作用。当你把做事的结果看得很重,在达成目标之前的整个过程中,你都要不断面对失败的恐惧、无常的焦虑的可能性。你就陷入“不断努力”的死循环里。

而更现实的是,在这个社会上,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最优秀的那个人。即便你可以成为那个唯一,你的心态也会担心后面的人跟上来、赶超你。你的危机感远远大于幸福感,所以,不快乐就变成了大多数人的人生常态。

理想——自我否定的开始

当我们说到“理想”这个词的时候,除了先入为主的正面积极的意思,背后会有一些附加含义——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理想,本身并不是现在这一刻存在的,而是在未来某一时刻可能发生的存在。同时,理想隐含着"未来一定比现在好"的意思。

如果说教育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那这句话背面的潜台词就是我现在不好,我身上有很多不足,我是在否定现在自己的存在,而如果你对成为这个理想自己的意愿特别强烈,你就是在非常无情的否定你现在的自己,你的内在动力是逃离现在自己。

当你寄托于未来的那个自己去拯救现在的你时,你会无时无刻的活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你会看不见自己的优点、努力和付出,会很容易挑剔自己,只能看见片面的自己,久而久之,在达到理想目标之前,却会先建立一个“我不够好”的信念,影响你之后的一生。

理想的动力——是逃离当下的恐惧

在你减肥没有成功的时候,你会不断的看见自己不完美的身材,评判自己懒和馋、没意志力,是个失败的人。而你却看不见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即便成果并不明显。

通常年初定的全年个人计划,到年底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没有完成,除了目标制定的方法问题,还因为你在没有达成目标之前,所有时间都是失败的时间,这种几乎全程的挫败感,并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了的。而你达成的那一刻,也仅仅带来一瞬间的快感。

现在很多人想做短视频,想写公号文章,设定了一个理想、美好的愿景,却时时刻刻想第二天就达到理想的样子。但是,如果不坚持、不沉淀积累,不犯错、不尝试,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

在从0~1、从小白到熟练这个过程,你会学习、看到很多比你牛的人和产品——10万+的文章、破千万的播放。如果对自己认可度很低,只要你没有达到你的理想目标,你就经常在挫败感中,对未来更加的焦虑。从当初对理想的自己的激动,到后来的自我怀疑。

最终,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你会给自己打上“无数个负面标签”,而这些标签就成为你的代言人,你的“理想”不知不觉就把你塑造成“你最讨厌的那个人。”

人生可以有理想、有目标

但目标和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

过去,我总觉得时间还很多,等我完成一件一件的任务,但当倒计时时,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哪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李开复《向死而生》

那么什么叫教育?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文凭,不仅仅是为了理想的自己,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自己。这些都是教育的副产品。我们不能用“不是”这个词,来否定这些存在的可能。

我现在的观点:教育是让一个能拥有接纳自己、享受当下,用喜悦状态做事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赠品。

首先,先认清楚理想这个词,它只是一个想法。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在此刻并不拥有,当下你也不可能是那个理想自己,否则就称不上“理想的自己”了,理想只存在于未来的某个时间。同时,它随当事人的认知不断的变化——你童年的理想、大学的理想和为人父母时候的理想,都不一样。

此外,未来也是极其不稳定的,除了不可抗力的自然影响,还有时代、科技、观念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你用一个“不稳定的理想+多变的未来”作为努力前进的方向,很可能除了作为自我存在感的安慰剂,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妄念。

执着于活在未来的理想,你对现在就有很多的不满意,你无法尽情的享受已经拥有的,甚至,你都看不见你所拥有的。你就会得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人生挫败感悟。

接纳和享受现在的意思,就是要活在当下

接纳现在的自己,就是全然的接纳,包括现在的优点和不足。不评判,对自己没有负面的评价。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哭会笑,有好有坏的人,而不是理想化的完美形象。

当你能接纳自己的时候,接下来,你所有的行动都是在平和的状态下进行。对自己有清晰完整的认知,因为你的自我接纳,所以你也就不需要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就是成为一个人的重要基础。

享受,当你完全接纳了自己的全貌,也就没有负面内耗的对话,你不会因为否定自己的缺点,而把焦点放在对过去的后悔中,也不会把焦点放在对未来更好的你的期盼中,因此,你可以享受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没有了任何对抗,也就没有了恐惧和焦虑,你做任何事情都处在一种心流的状态下,全神贯注,无论这件事难易程度,你的专注可以让你所做的事更具品质,也就是进入忘我的状态。

喜悦,当你能全然的享受你所做的事情,这种喜悦的感觉跟事情的大小、价值高低都无关,喜悦不是从外在事物中衍生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种喜悦的状态,是根据你享受当下的程度来决定的,在整个过程都会是充满喜悦的,同时,这种感受的主动权是在你自己手中。

因为带着喜悦状态做事,不需要去证明自己什么!所以,你真正享受的不是你所做的事,而是做事时的那种状态,而那种状态会给你带来身心合一的喜悦感觉。

但如果你要去做证明自己的事情,那是需要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二元对立基础上,这样,就进入到不稳定状态,你马上会感受到不确定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你把“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就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满足别人的标准,一个是不满足别人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你并不会很好受,而只有达到别人标准的刹那,你才是快乐的。

执着理想——让你遗憾的起点

2020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疫情让很多人对生活、工作、自己的一些观念有了改变。生命的脆弱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

除了中国的疫情,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莎拉波娃宣布退役的原因。

她在谈到科比的时候说:“我认为,有时候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脆弱的,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想,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所以在那一刻,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很好的思考,我做出了这个决定。”

如果某件事让你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那这一刻你就要好好规划下我的未来了。

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经历过特别大的成功,都是平凡的小成果。但像包括李开复、莎拉波娃、这些成功人士,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过无数的赞美和荣誉,在他们的领域,都是非常成功的人之一。

他们达到了大部分人的“理想的自己”,但经历了“死亡”的提醒,冷静下来的时候,那些过去坚信的信念,在“卸妆”之后,展示出本来的样子,同时,也照见了自己现在的样子。

获得了理想的自己,错过了现实的生活

还是想引用李开复《向死而生》里的话:

人生在世,无论理性、感性,我们所能知、能见、能感的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尽力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断提升自己,体验人生的诸多可能也同等重要。世间的事并不能都按照计划进行,各种缘分,偶遇都值得珍惜。因果难料,不能只用统计方法去推测一件事的因果,也要倾听内心声音的指引。 懂得不被表象的量化标准绑架,学会不用别人的标准参与竞赛,从容走自己的路。我发现我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了,我想要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可以留存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李开复《向死而生》

如果教育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理想的自己,往往可能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那么大部分人的理想还是会选择成为更有钱、更有名的自己,来证明自己。

当然,理想的内容,无关好坏对错,每一个选择都有好处和代价,只要你能全然接纳,享受其中,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人生体验。

“文凭”、“理想的自己”、“更好的自己”、“财富、名气”,这些都是静态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对每个人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要做的是把最终理想的目标拆解为多个可执行的小目标,变成当下可执行的具体事情,同时,用“接纳、享受、喜悦”的三个维度去体验、去完成具体事情的整个过程。

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不快乐的感受出现,先停下来,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用意志力去压抑负面感受,否则,这个感受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爆发。去体会它,也许它是在告诉你“某些地方出了什么问题,需要你去调整”。

你可以带着“未来理想状态”的正面感觉,去体验当下;但不要带着陷入“还未达到理想”的焦虑,在当下中煎熬。

理想令人着迷,同时,也不要忽略当下的美好生活。

愿每个人用饱满的当下,去接纳、享受、喜悦的自己,当下就已经很理想了

爱未来读后感篇6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一本科幻小说。

它所讲的是一个叫小灵通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小记者。有一次,他在江边闲逛,看见夕阳非常漂亮,想把这个美景拍下来,可是怎么也找不到照相机,后来他迷路了。晚上,他在一个椅子上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床上,忽然门口出现了一位老爷爷,小灵通把他的经历告诉了老爷爷,他还认识了两个好朋友:小虎子和小燕。他们坐着一种新式的船——“原子能气垫船”,到了未来世界。

他在未来世界,见到了人造蛋、人造面粉、人造橡胶、珍珠米(人造淀粉做的大米)、萝瓜(把萝卜的基因用在丝瓜上)、鸡蛋大小的葡萄,还有需要二十几个人才能抱在一起那么大的西瓜呢!……

第二次,小虎子派他们家的机器人——铁蛋来接小灵通去未来世界。这一次,小灵通见到了人造月亮,即使在晚上,也和白天没啥两样;他还喝了大熊猫奶,大熊猫在未来世界已经不是国宝了,数量多的跟羊毛差不多。他还见到了“声音锁”,声音锁是语音识别,如果声音不对,即使死缠烂打也开不开门。

小灵通走后又第三次来到未来世界,这次他在湖心动物园看到许多现在的濒危动物,但在这里它们的数量很多,有几千只呢。他们还去了太空餐厅、太空宾馆,看到了许多奇怪的东西。后来,他回到地球后,未来市更加发达了,换上了“虹膜锁”,还有立体照相机……

看了这些,我长大准备当一个发明家,把这上面说的全都实现。现在,我们要认真学习,长大后去实现这些梦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爱未来读后感篇7

?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以崭新形态出现的市场、恐怖、暴力、气候变化以及宗教影响力的提高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将以何种方式颠覆我们的工作、休闲、教育、卫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

为什么我们要去了解过去,为什么我们要去猜测未来,我们又怎么能从过去和未来中度过现在,这可能是本书主要想探讨的问题。人类无论如何发展,其归根到底,都是想要过上自己所认为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幸福呢?怎么去定义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有的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说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这么听起来,感觉幸福是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进度,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种压力,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增加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到进一步的吃饱穿暖,再到进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类社会进步。

前文说道,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人类的生活或者生存观念将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未来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进行猜测预判,但绝对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爱未来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