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记读后感8篇
一味地追求篇幅长短对读后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在读后感的写作中一定要具有独特的个人观点,这样一把抓住读者的目光,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远征记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远征记读后感篇1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一个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党成立了,随着党的力量不断加强,她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使中国的命运改天换地,1949年,新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吃得饱饭了,中华民族从此走向了繁荣、昌盛、富强,中囯变成了一个不受欺凌,不会分割的国家了。中华民族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确实经历了不少磨难。从我读过的《历史的选择》这本书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里叙述的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讲的是1933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5次大规模“围剿”,使大部分红军踏上了突围的征途。在长征的征途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飞夺泸定桥。红军发扬勇敢和坚强的精神,经过艰苦的战斗,最终占领了泸定桥,给猖狂和骄傲的敌人一次深深的打击。另一件事是过草地。草地全是沼泽和淤泥潭,许多战士陷入了淤泥潭。虽然战士们一个一个倒下,但粮食还是不够,红军只好挖野菜吃。后来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好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鞋用水泡着吃。啊!那个时候谁会去吃野菜啊!但红军后来连野菜也吃不到,牛皮带、枪皮带、破牛鞋是什么概念啊!由此可见,红军长征是一个平常人做不到的奇迹,他们靠着毅力顽强地活了下去。红军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在1936年10月22日,几万人长征只剩了几百人终于艰难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长征的光荣使命。
红军长征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啊!他们的毅力为什么会这么顽强,这么惊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熬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是因为他们心怀着党,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穷苦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祖国能一天一天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决不是一个任人宰割,被人嘲笑,永远抬不起头的懦弱的国家。法国伟大军事家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绝对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今年是建党__周年的日子,在这__年来,中国越变越好,越变越强大。
远征记读后感篇2
1933年,红军在反击国民反动派第五“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这便是长征的开始。在经历了两年的艰苦路途后,1936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
单从时间表上看,长征不过如此,但只要细细的了解,便会发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一共转战十四个省,历经风吹雨打,全程两万五千里,那时环境相当艰苦,红军没有充足的军需供应,没有充饥的食物,陷入了枪林弹雨与人饥马困交织的境地,他们以草充饥,煮地而食,又要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经历了千百次的战斗,最终才获得了胜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拿飞夺泸定桥来说,22名红军突击战士,早将生命置之度外,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艰难地在只剩光溜溜的铁索的泸定桥上行进,最终消灭了对岸的守敌,夺取泸定桥。当时,他们命悬一线,桥下是奔腾呼啸的大渡河,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滔滔河流,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为了长征的胜利,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惧怕,勇往直前,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不愧为胜利之师。红军骁勇善战,但又不失人性关怀。在穿越一望无际的草地时,到处是可以吞噬生命的沼泽泥潭,危机四伏,红军战士们表现出了可贵的团结互助精神,他们相扶相携,共度难关。记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金色的鱼钩》、《永远的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描写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课文,都记录了红军让出食粮,扶老弱的生动事例。《永远的丰碑》描写的是一位老军需处长将棉衣分发给每一个战士,自己却被冻死行军路上,与大山融成一座不朽的丰碑的感人故事。
从长征胜利到现在,已有70年历史,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仍印刻在后辈人的脑海中,我要缅怀革命先烈,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建设长征,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史书!长征,更是一座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长征,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史书!长征,更是一座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
远征记读后感篇3
两代年轻人,都以自己的“青春”为交汇点,绘制出了一幅融合理想、无畏与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长江精神本色图景。于是,“青春”的触碰,成为了精神延续的火花,引领未来。
其实,说到对长征的记录,就不得不提范长江和埃德加·斯诺。前者被称为中国“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后者则是“第一次向世界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外国记者,有《西行漫记》。不同国界的两个作者,却以“青春”的姿态,完成了“长征史诗”的书写,完成了“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式精神的讴歌与传承。
如今,北京卫视用纪录片的方式,从江西开始展开叙述,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赋予了该片恢宏博大的历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访者,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都汇聚成一个个历史的“点”,再次建构起长征的大厦。
大型史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宏大的叙事之外,力图融入艺术电影的表达方式,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尝试对历史档案的挖掘,揭秘这批具有“红军长征”属性之“人”背后的故事。同时,利用cg技术的场景营造与历史影像、现代影像的重合来较为真实地再现红军长征的图景,从而展示出既贴近年轻人心理,又有“不了解”长征的知识性,既有信仰,又有艰苦卓绝的苦难的诗篇。
换而言之,该片不仅使我们看到长征的来龙去脉,也使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惨烈,乃至那股在每个人心底熊熊燃烧的精神力量。正如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序言》中写道,“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无论是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还是现已104岁的刘光芹、101岁的杜宏鉴、95岁的刘占荣……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无奈、有力量,也有缅怀。然而,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重新回到长征的“原点”时,我们看到的是饥饿、寒冷、死亡的折磨,还有对信仰的坚持与践行。只不过,当摄影机通过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园时,我们是震惊的,因为这里埋葬着25048名战士,埋藏了一个个中华独立自主、崛起的梦。可以说,这些“墓碑”,是长征精神之所,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记得有人说过,“不残酷,不青春”。的确,在严酷的环境中,人的“青春”磨练才会更显活力,更加的热血。《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长征,是“青春”的锤炼,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锻造。我们跟随着讲述者,去追逐一场“长征”的历史,去感悟“小我”与“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态,去传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
远征记读后感篇4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 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 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 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 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 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 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 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 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 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 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 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 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 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 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 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远征记读后感篇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巍迤腾细浪,乌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秋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激昂雄浑的画卷。在长征的途中,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突破了敌人一道道实枪重荷的关口,用行动不知写下多少可歌可泣事,用生命留下不知多少惊心动魄魂。
1933年,红军在反击国民反动派第五“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这便是长征的开始。在经历了两年的艰苦路途后,1936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
单从时间表上看,长征不过如此,但只要细细的了解,便会发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一共转战十四个省,历经风吹雨打,全程两万五千里,那时环境相当艰苦,红军没有充足的军需供应,没有充饥的食物,陷入了枪林弹雨与人饥马困交织的境地,他们以草充饥,煮地而食,又要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经历了千百次的战斗,最终才获得了胜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拿飞夺泸定桥来说,22名红军突击战士,早将生命置之度外,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艰难地在只剩光溜溜的铁索的泸定桥上行进,最终消灭了对岸的守敌,夺取泸定桥。当时,他们命悬一线,桥下是奔腾呼啸的大渡河,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滔滔河流,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为了长征的胜利,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惧怕,勇往直前,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不愧为胜利之师。红军骁勇善战,但又不失人性关怀。在穿越一望无际的草地时,到处是可以吞噬生命的沼泽泥潭,危机四伏,红军战士们表现出了可贵的团结互助精神,他们相扶相携,共度难关。记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金色的鱼钩》、《永远的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描写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课文,都记录了红军让出食粮,扶老弱的生动事例。《永远的丰碑》描写的是一位老军需处长将棉衣分发给每一个战士,自己却被冻死行军路上,与大山融成一座不朽的丰碑的感人故事。
从长征胜利到现在,已有70年历史,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仍印刻在后辈人的脑海中,我要缅怀革命先烈,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建设长征,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史书!长征,更是一座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长征,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史书!长征,更是一座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
远征记读后感篇6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进犯华北的事实,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调动了100万大军进攻红军根据地,但是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抛弃“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与敌人拼消耗,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党中央决定,红军撤出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是个奇迹。红军穿越草地的途中,很多战士陷入泥潭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一个战士知道自己上不来了,就摘下背上的枪,用力扔给战友,这是一种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了,只得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纵横十四个省,跨越了万水千山,最后胜利会师陕甘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我读了以后,非常钦佩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想想红军战士远征,让我想到那时候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每天吃的都是野菜和草根,上面只撒了一层薄薄的麦粉。现在再想想我们,天天不愁穿,也不愁吃,我们不能在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如果没有长征取得的胜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这一代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以红军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强、自立,创造21世纪自强、自立,创造21世纪的伟业,这是要做到的,也是能做到!当然,这很困难,因为这需要顽强的拼搏精神。
远征记读后感篇7
这本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在长征途中,红军以惊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克服了饥饿、伤痛等种种艰难险阻,摆脱了尾追之敌,消灭了阻拦之敌,翻越了雪山草地,最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实现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军的长征是一大奇迹,也是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红军的长征,是一道壮丽风景,是历史长河中唯一一座用战士们的血肉之躯筑城的长城。它所汇聚的,不只是革命先烈的血汗,还有人民的期盼。
这本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尤其是《断臂志更坚》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书中描写了贺炳炎师长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不幸被子弹击中了右臂,血流不止,伤势非常严重。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只能把受伤的胳膊锯掉才能保住性命。贺师长咬紧牙关,在没打麻药的情况下,忍者钻心的疼痛锯掉了胳膊,但他没有倒下,还是继续革命,直到长征胜利结束。
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曾经的我体育十分差,后来决定在暑假锻炼体能,每天早起运动1小时。但好景不长,才坚持几天,我体内的懒惰因子开始作乱了,最终,我依旧没有那种毅力完成目标。
看了这本书,我深受教育,革命先辈们真伟大,他们挥洒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怎能不好好学习呢?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认真学习,讲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远征记读后感篇8
今天,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其中红军长征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知道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反动派仍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进犯华北的事实,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调动了100万大军进攻红军根据地,但是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抛弃“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与敌人拼消耗,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党中央决定,红军撤出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是个奇迹。红军穿越草地的途中,很多战士陷入泥潭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一个战士知道自己上不来了,就摘下背上的枪,用力扔给战友,这是一种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了,只得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皮鞋用水泡了煮着吃。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纵横十四个省,跨越了万水千山,最后胜利会师陕甘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我读了以后,非常钦佩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想想红军战士远征,让我想到那时候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每天吃的都是野菜和草根,上面只撒了一层薄薄的麦粉。现在再想想我们,天天不愁穿,也不愁吃,我们不能在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如果没有长征取得的胜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这一代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以红军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自强、自立,创造21世纪自强、自立,创造21世纪的伟业,这是要做到的,也是能做到!当然,这很困难,因为这需要顽强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