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读后感6篇
读后感指浏览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领悟通过文字书写出来的文字报告,书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同学们对名著内容的了解,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欧洲史》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欧洲史》读后感篇1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18年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简史,主要讲述了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
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
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
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
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会,罗马帝国变成的天下;其次是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00年开始的近代欧洲史。
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成为真正的统领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几点感受
(一)要重视内部控制
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低调。反观我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上,因权力缺乏约束而实施暴政、纵情声色的君主屡见不鲜,造成国力衰落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是要依法治国。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并有效实施。从书中看,从《摩西十诫》、《查士丁尼法典》到《拿破仑法典》,欧洲的法治思想贯穿始终,现代社会的许多法律,几乎均根源于欧洲。
(二)要重视科技和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源自欧洲,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欧洲对科技文明的重视一直没有间断,从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科学精神开始,到保存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再到科学革命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欧洲的科技文化一直没有间断过。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也再度证明,科技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欧洲史》读后感篇2
这本书确实很好读,一个下午就可以通读一遍。
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理解它,还是需要多读几遍,花一些时间去整合。
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
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
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基督教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
教会用被包装过的希腊智慧统治人民的头脑达千年之久,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崛起,天主教会不仅对新教提出的质疑无能为力,更是全面败给了科学、理性与浪漫代表的人本主义。
欧洲,欧洲人,在这一波波的迭代之中,慢慢的摆脱蒙昧,拥抱科学,拥抱理性,拥抱民主,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了今日的欧洲。
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传承与分权。
武力和学识一直在争斗,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却传承了希腊的智慧学识。
野蛮好战的日耳曼人用武力征服了养尊处优的罗马人,又传承教会与罗马大地主的学识来治国。
穆斯林征服西班牙,也传承了来自希腊的经典文化。
还有基督教会漫长的历史,从被罗马帝国打压,到获得认可,成为国教,然后发展出自己的教会王国;在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承担了传承文化和学识的任务,却也同时出于私心,扭曲的解读希腊经典和圣经;你可以永远骗一些人,也可以短暂的骗所有人,却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最终,基督教派在质疑声中分裂,而理性、科学、人本主义的兴起,让基督教终于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东西----世俗中的灵魂安慰剂。
欧洲的,如同作者所说,还因为分权,"不是所有东西都属于国王",国王和贵族的博弈让他们必须依赖市镇中的商贾、贸易人士与金融家,国王从来没拥有过绝对的权利,君权的薄弱让市镇的经济得以自由发展,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出璀璨的文明、逐步完善的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多元的欧洲就成为了科学创新的温床。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即使是强大如凯撒大帝那样的人,也不过是惊鸿一瞥。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人民和中国一样,大多是终身也未曾离开过自己耕种的土地。
在民智未开,蒙昧的年代,大众的气息是那样的微弱。
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分外的珍惜个体价值吧。因为跟外界的竞争,人类已经全面获胜,我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资源的匮乏,战胜了环境的恶劣,战胜了贫穷,战胜了无知。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不需要再为生存恐慌、争战、掠夺,而是去面对自己,面对每一个个体,个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宰。
这是世俗的成功,也是人类真正的胜利。
《欧洲史》读后感篇3
?欧洲笔记》陆春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版 这是一本很“私人化”的书,作者陆春涛是知名画家,2005年,他三度赴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将旅欧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成就了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欧洲行之前,圈内好友友情提醒,你到了艺术的殿堂,一定要用心去捡起那些闪光的碎片;用心去记下那些震撼你心灵的难忘瞬间,这在你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将受用终生……
每天深夜,端坐在客房的写字台前,凝视着镜子里自己的双眸。于是白天的经历在眼前频繁切换,于是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感受到的就演绎成了方块汉字。”文字很朴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真诚。 你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行走文学”,因为其中有参观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的感触;有对东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有徜徉在欧洲古老建筑中的浮想……你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一部“旅游指南”,因为其中有不少关于旅行的小贴士,如买了东西怎样退税,坐火车怎样买票比较合算,喝什么样的红酒才是性价比最高的……
但与那些故作深沉的“行走文学”和天花乱坠的“旅游指南”相比,作者很“私人”的文字与感受却别有一番动人心处。他会写因为护照上的磁条脱落而被警告有可能被拒绝入境后,在飞机上如热锅上的蚂蚁的窘状;他会写在国外被人斩了一刀后那种又气愤又心疼的心情;他还会写在异国他乡画出得意之作时的“臭美”感觉……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封面是很典雅清淡的那种,内里却别具一格。因为是日记,所以每一页的边缘都被设计成日历的形式,日记中的这个日子用红圈标出,新颖又醒目。
而作者的登机牌,日记的手迹,在欧洲拍摄的各种或记录生活或显露心情的照片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透气又好看。而书的最后是作者欧洲写生的画作,作者在这里返回到他的本行,展示了他在绘画上的实力。
《欧洲史》读后感篇4
《极简欧洲史》,果然是极简,但是脉络非常清晰,欧洲文明之初有三个元素:古希腊与罗马文化(这是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的发展(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可以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打仗是好玩的事)。古希腊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原型(不同于现代的代议民主),而后罗马发展出了共和。罗马帝国变成的天下,教会变为罗马人的教会,将希腊与罗马的知识成就保存下来,而后就是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启蒙运动到混杂了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
作为西方第一个帝国,罗马帝国曾经被三次大规模侵略(日耳曼、穆斯林、北欧人),结果就是西罗马灭亡,但是罗马文化没有灭亡,日耳曼人在的大旗下继承与发扬了欧洲文化(英国例外,英国人来自北欧人的后代)。
民主来自于古希腊,但是直接民主在古希腊就被质疑,其中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罗马人创建了罗马共和国,它建立在全心全意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共和国美德基础上,创建共和的伟大人物是布鲁图斯,而共和来自于历史纪录的第一起事件。而日耳曼人的混乱统治导致了封建社会,对个人财产权的尊重,国民大会(决定税收),直到法国把他推向极致(《人权宣言》)。而英国在光荣革命中不流血的把国王关进了笼子。
宗教在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教皇与皇帝之间不停在博弈,直到后来出现了路德教与新教,分裂(东正教在君士坦丁东迁的时候就分裂了)
最后截取一段人权宣言,看上去让人激动与嫉妒:
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且始终如此。
这些人权包括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的权利。
整个主权的本源乃寄托于全民。
所谓自由,意指有权从事一起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每一位公民都有发表言论、写文章与出版的自由,但若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滥用了这项自由,仍应承担责任。
权力的分立未能得到确立的宪法根本不能称为宪法。
两百余年前,余音绕梁。
《欧洲史》读后感篇5
这本书叫做《欧洲中世纪史》,c.ii.卡尔波夫著。
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革、新型意识形态的形成、世界图景本身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它的接纳在史料的性质上也有所表现,因在这些史料诞生于复杂的现实并不反映现实。在这一过渡时期,产生了与传统史料并存的新型史料。
在新时代早期,经济生活中新旧经济进程并存。物质文化基本上保留了中世纪的特点。在新技术和动力源方面,16—17世纪还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一时期是欧洲工业化前农业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结束后即迎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经济现象有了新特征:得益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投资方式,某些经济领域和技术发展快、进步大。矿业、冶金业的进步,造船业和军工业的重大变革和印刷术、造纸等取得的成绩为工业革命初级阶段做了准备。
尽管在不同国家的早期资本主义成分发展不平衡,但它已经开始对欧洲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长期影响。早在16—17世纪,欧洲就已经是一个拥有货币、商品共同市场、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相互关联的体系。经济成分的多样性是经济最典型的特征。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在新时期早期,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发生变形。在原有阶层的框架下,一些收入方式独特、收入水平突出、社会和伦理定位迥异的独立群体开始分离出来。
新时期早期仍和之前一样,欧洲经济中,农业比工业占有更大优势:尽管有了一些极速发明,但普遍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规模、每个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等经济因素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的人口进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15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地理大发现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关。新商路和国家的开发、对新发现土地的掠夺促进了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5世纪末起,欧洲进入国际关系的新时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其主要特点。国际经济关系体系开始形成。欧洲国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利益冲突影响了欧洲政治。地理大发现使新产品充斥市场,它拓展了国际联系,也促成了欧洲的生产。
从16世纪起,外交关系中的宗教因素越来越退居次要位置。欧洲结盟为欧洲政治世俗化做了准备。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始,欧洲的外交最终实现世俗化,进入新时代。16世纪是战争世纪,战争连续不断,旷日持久。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和规模提出了常备军和依靠雇佣军扩大常备军的问题。在雇佣军——瑞士、苏格兰和德意志的雇佣兵当中,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技能的瑞士人享有优先权。从16世纪下半期起,欧洲各国君主开始积极招募新兵。民族国家的巩固及雇佣兵市场的枯竭促进了新兵招募。
《欧洲史》读后感篇6
出生于1984年的才女一枚,最有名的作品当属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于2016年斩获第74届雨果奖,讲述了三重折叠的世界中,人们生活的动荡不安,隐喻当代社会中阶层割裂带给人们的焦虑。
然而这部《时光里的欧洲》确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成文早于《北京折叠》,于2012年出版,讲述了作者在学生时期带着兴趣与梦想穿过大半个欧洲,没有奢华的酒店和美食,更多的是感悟西方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反思。
01、迈锡尼
全文的第一站是迈锡尼,并非作者旅行的开端,而是3000年前欧洲文明的高峰,迈锡尼文明史古希腊青铜时代的盛世。如今的迈锡尼却只是一个小村子,交通略有不便,从雅典坐2个小时的长途车、再走上2公里,便能到达山上阿伽门农王宫遗迹的边缘,迈锡尼幸存的遗迹只剩下一片废墟,已无法看出当日的辉煌。阿伽门农王国的故事却未曾被遗忘,荷马史诗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和迈锡尼文明最后的光华。在黑暗时代,人们没有书写的文字,只有口传的历史通过背诵延续,按照规则谱成适合记忆的诗作,史诗式黑暗时代人们对上古的怀念和不能及的追溯、敬仰。作者向读者们推荐了《荷马史诗》、《神谱》和《拉奥孔》,以了解迈锡尼王国曾经的辉煌。
02、雅典
离迈锡尼不远的雅典是全文的第二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不仅是戏剧的中心,也是其他一系列文化的黄金中心。作者来到山上的雅典卫城,探访希腊建筑的骄傲-帕提侬神庙,如今的神庙只剩一座大堂,雕塑的主体大多藏于大英博物馆等其他地方,这也揭示了那个曾经被奥斯曼帝国、威尼斯帝国及英国人疯狂掠夺的时代。作者又来到雅典卫城山脚下的狄奥尼索斯剧院,看着现存的大理石座位残缺却依然整齐。从荒凉中俯瞰,仍可以遥想从前演员头戴面具、身穿长袍背诵出激情诗句的胜景。公元前5世纪,雅典曾每年举办2次的悲剧艺术节,诗人和剧作家在此一争高下,将希腊悲剧推向了壮美的高度。同样,作者推荐了《埃斯库罗斯悲剧集》、《古希腊》、《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悲剧的诞生》等著作,供读者深入了解古希腊曾经的辉煌。
?时光里的欧洲》可以当作一本欧洲深度游的旅游指南,亦可以作为了解欧洲文化发展的指南。依循着历史的顺序,作者带着简单的行囊走过了一串欧洲城市,米兰、佛罗伦撒、罗马、巴黎、伦敦、马德里、维也纳、柏林,这些城市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中心,自公元前800年到今天,从英法德到西班牙奥地利,传说与历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间流淌,用作者的原话来说“走访历史是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旅行,而旅行是关于另一种人生的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