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读后感6篇

时间:2023-02-02 09:11:29 分类:读后感

很多人都清楚的知道我们在读书之后都是需要写读后感的,读后感是一个人看完书之后的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会写的一种文章,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灵魂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灵魂读后感6篇

灵魂读后感篇1

我喜欢读一些作家写的游记,他们的文字优美,观察细致,从作家个人的阅历和品味来叙述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别有一番韵味。刚刚看了毕淑敏写的《带上灵魂去旅行》,想来这本书的书名真好,每次的旅行对我来说,何尝不是带上灵魂去旅行呢?

我是个比较粗枝大叶的人,所以旅行起来也是随遇而安,很少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证。旅行之前我很少会事先作一番功课,将要去的地方好好研究一番,对感兴趣的景点做一个大致的圈点和了解。我从来不做自由行,因为我是个严重的地理盲,出门就迷路,又不是个细心周到的行者,干脆就跟着旅行团一站一站地走,每到一处就休息一番,然后轻松上路,不用操心吃什么,住哪里,怎么去景点,一切都是上车之后跟着导游走。

毕淑敏旅行所见所闻,有时让人触目惊心,有时让人悲伤不已。我这样的平凡人也完全被它所感染。

?啊,原来你是一只老虎》讲述了新移民的中国孩子们在背负着家庭的期望下,弱小的身躯上的巨大压力。他们在国外迷茫困窘的学习和生活,让人读了心生疼痛。这些孩子脆弱的翅膀在金钱和语言的双重枷锁之下,能飞多远呢?

?艾滋之椅》、《让死亡回归家庭》等文字则让人正视死亡,毕淑敏做过医生,她能比其他作家更能理性的直面死亡。

?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体现了美国老人的孤苦伶仃。我们通常会认为美国老人独居是极其潇洒的,但毕淑敏敏锐的目光发现了她们浓妆下覆盖的没落。

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当然,书中也有温情、快乐、温暖的篇章,游记散文就是这样,会给我们带来震撼,也会带来惊喜,毕淑敏一路走去,又一路给我们带来这些充满爱和哲理的文字。

灵魂读后感篇2

捧起一本书,几个熟悉的字映入了我的眼帘,不禁让我回想起那篇文章。再次品读,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我想忍住,可泪还是像个调皮的孩子从我眼里跳出,顺着脸颊滑了下来。

那是一个火山爆发后的夜晚,泥石流狂泻而下,山脚下的小村庄被淹没了。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在泥石流中,只露出双臂和头部。等待着救援人员,赶来的救援人员没有一点办法。她却始终没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读到这时,我在内心深深的自责。是啊,小女孩在那样危急的时刻,她抱怨了吗?没有。她哭泣了吗?没有。而是咬紧牙关,给人们留下一个灿烂的微笑。而我呢,若在那样的时刻,我定会自暴自弃,最后干脆放弃自己。继续品味着文章,我又被深深的震撼了。也许是明白死神即将来临,她不停的向人们挥手致谢,做出胜利的v字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们竭尽全力也没能从泥石流中救出她来。小女孩却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不论是在场的哪个人,必须都会被小女孩生死关头那一个充满期望的v字形所震撼。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我戴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那一年的非洲,那一个小村子里,那一个小女孩旁。那时,周围定是一片静默,只有小女孩的信念和精神在苦难中闪闪发光。是啊,死神能夺去人的生命,却夺不去小姑娘生死关头那个穿透灵魂的微笑。夺不去她那在生命边缘震撼世界的力量。

合上扉页,我的脑海中久久的回荡着那个穿透灵魂的微笑,我欣赏小女孩的不屈与顽强,和她最后一刻的那份乐观与感恩。

穿透灵魂的微笑》读后感三:

最近,我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穿透灵魂的微笑》。文中小女孩应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感动不已。

文章讲的是非洲一座火山爆发时发生的一个动人故事。一个小女孩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埋住直到她的颈部,她的双亲也被这次灾难夺去了生命。她伸出两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她坚信政府会派来的营救人员必须能够救她。但是,营救人员倾尽权利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掩盖。她脸上流露着微笑,手臂一向持续着v字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故事中的小女孩坚强无畏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一个被埋在泥石流中的孩子,要承受怎样的痛苦呀,但她始终没有喊一个疼字,她咬牙坚持着,微笑着。死神能够夺去人的生命,却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个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这使我想起了2008年5。12大地震中,那一个个应对死亡毫不畏惧的、绝不退缩的生命。他们被埋在深深的废墟之中,他们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被带走,但他们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死神。那个乐观的可乐男孩,那个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小朋友……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见证奇迹,都能在应对死亡困境时,展现出震撼世界的力量!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小女孩那穿透灵魂的微笑,那在生命边缘蕴含着的令世人震惊的意志,深深地,深学地触动我的心灵,使我感受到乐观的信念及

精神。尽管女孩到最后没能逃脱死神的魔掌,但她应对死亡时的坦然,坚强的毅力,给生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期望!死神能够夺去人的生命,却永远夺不去人们对生命的乐观信念和必胜的精神。

?穿透灵魂的微笑》中小女孩的精神感动着我,也为我们更好地诠释了信念。用微笑坦然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痛苦和失意。让我们更坚信,永远最坚强不屈的,是在苦难中的微笑,高扬信念旗帜的伟大灵魂。

灵魂读后感篇3

美国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这样说过:“让人独处的权利是一切自由的开端。”对此,我深以为然却不敢苟同。

前不久,翻阅那些陈书旧报时,偶见一则微小说,说的是一位女生不敢独处,必须圈定好几位“厕友”“饭友”“室友”,而各位“友”则是对该女生的这种行为感到不爽,她们觉得这样的友多了,会少了自由。思及此,我不由想到,友必然是要的,但自由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把与友相处的时间与独处的时间相对划分,又有何不可?

我也有喜欢拖着我去做好多事的朋友,她从不觉得一个人应该要学会独处,甚至是独处的人是孤独的。然而,就这样两个人纠缠在一起,我当然会觉得倒不如一个人独处来得自由些;而当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就医的独处日子久了,也会觉得身边是该有个朋友的。

如是想,但觉得道格拉斯的话与自己的想法还是有出入的。

关于独处,周国平也发表过他的看法:“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受。”

多想为这句话打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独处的确是个可以检测自己的好方法,偶尔地,我也会脱离开群体,只做一只缩在自己的壳里的蜗牛,静静地反思,静静地思考。独处的时候,最能看到自己的内心;独处的时候,最能听到心灵的声音;独处的时候,最能感受灵魂的深度。

在一个个闭关独处的日夜里,我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一路上,有风雨兼程的劳累,有和风细雨的平淡,有阳光灿烂的欢快……我走过这一路,我享受这一路,我回味这一路,我可以聆听自己,我可以感悟自己。独处中的我,灵魂升华;独处中的我,检验了深度,测出了自我的感受。

独处之于我,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身体的组成成分,它不是全部,可它却能带给我很多思考与感悟。

偶尔的独处胜过长期的相处,偶尔的独处,积淀了人生,升华了灵魂,回味了历程。

在独处中,静悟人生;在相处中,顿悟生活。学会独处,学会感悟自己;学会独处,学会看透自己灵魂的深度。

灵魂读后感篇4

花了两天看完了这本书,情节的设定让我为之一叹,很显然,这不是一本你能够轻易放下的书。

它通过15岁少女迪伦的视角来解析如何去爱,具有史诗般的质感,惊心动魄。

迪伦认为自己在吉斯夏尔中学没有真正的朋友,里面全都是一群白痴,而与母亲的无话可说更让她缺乏友情和亲情。所有,她踏上了火车去见他的父亲,然而一场意外发生,她遇见了崔斯坦,一个跟她年纪相仿的男孩。由此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爱恋。

他们一起穿过了荒原,在魔鬼的重重阻碍下,最终到达了分界线。在他们穿过荒原时,,遇到了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这个情节让我印象极为深刻。迪伦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她被魔鬼拖下,不顾生命危险去救了她,让崔斯坦受了伤。而正是因为这样,崔斯坦意外发现自己好像变成了人。他们最终也肯定了对对方的爱。迪伦把荒原当成了家,因为有崔斯坦的存在。所以她最终回到了荒原,找到了崔斯坦,并成功回到了火车上。

最终迪伦的不放弃和坚持使他复活,而崔斯坦对迪伦的爱也令他变成了人,最终在一起。

崔斯坦缺失的正是迪伦的果敢和坚持,也是因为迪伦的坚持和他对迪伦的爱纵然她一次次的决定,最后完成了从未有人试过的方法-----沿着路往回走。

这本书对我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它之所以被被誉为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心灵治愈小说。不仅仅在于结尾的设定,也在于他们穿越荒原的行径和做法,崔斯坦拼死去保护她所爱的人。

下面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几段话:

我用最适合的相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在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我一直保持这样的相貌。我不知道自己遇到第一个灵魂之前是什么模样。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为有你们的需要。

崔斯坦此时反而犹豫起来。看不到她那双像大森林一样深邃的碧眼,疑惑顿时又浮上了心头。这样做不对,这样做是不被允许的。他对她的所有好感都是错误的,他不应该放纵这份感情,这是不应该发生的。然而他还是爱了,他渴望体验人类为之生、为之死的那种奇妙的爱情,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了。他缓缓闭上眼,在迪伦唇间留下了一吻。

“我自己一个人不行的。不管是走完这段旅程还是做别的什么事,只要是我自己来,我都会非常害怕。我……我需要你。”最后这句话是最难以启齿的,但却千真万确。迪伦已经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死亡,连她自己都觉得诧异。想起自己还在尘世的亲人、朋友们,她也只是略感伤心。既然她要走上这条路,自然他们终有一天也会来的,她还会和他们再见面的。

她的声音有气无力,如同在喉咙里嘟囔了一声。她感觉全身无比虚弱,就像是有人把自己的精力全都抽干了似的。那一双双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现在很难拒绝它们拖拽的力量。朝着地面,往下,往下,往下,然后令人震惊的是,竟然穿过了地面。尘土和岩石似乎并不像它们看上去的那么坚固。迪伦感觉自己可以穿过它们向下滑,好像它们是水做的一样。

“跟我走。”他用指挥官的口吻说道,语气中容不得丝毫商量的余地。这是命令,而他希望她服从。 奇怪,她的头脑里一片空白。迪伦连想也没想过要违抗他的命令,她木然地点点头,然后磕磕绊绊地跟着他向前走。 男孩崔斯坦甚至还没等她跟上就大踏步向山上走去,离隧道越来越远。他对她的倔强暗自称奇,这个人有一股子内在的力量。不过,不管怎么样,她都会跟他走的。

落地前他还有时间猛吸了一口气。她奋力伸出手,免得直接摔倒在坟场一样的地板上。这次他两只手都伸了出去,空空的手里什么也没攥住……

睡意如帷幕般一点点笼罩着她,她听到风在摇摇于坠的破墙间回旋激荡。虽然她感受不到风吹过时的寒气,但她听得到风呼啸着穿过罅隙与裂缝,想要钻进屋里时的呜咽声,这声音听起来非常古怪吓人。她不安地颤抖起来,但趁着崔斯坦没注意,她尽量控制着身体,不让自己抖得太厉害。

动物的哀号声越来越响亮,离他们越来越近。现在噪声持续不断,已经交织在一起。迪伦猜不出到底有多少野兽包围了他们。尽管她的眼睛左一眼右一眼地瞥,但始终没看见一只狼。不过,他们快要到了,他们就要成功了。头天晚上他们不得已留宿的小屋简直破败不堪,这间木屋看起来要比那间坚固多了,她不禁心中一喜。他们现在距离小屋已经近在咫尺了,迪伦几乎能看到自己那张受惊吓的脸映在窗玻璃上的倒影。

灵魂读后感篇5

老家回来,感觉有点不太适应这里生活了,慢慢过渡吧。

窗外夏雨淋漓,随手拿起史铁生先生的《灵魂的事》,翻了篇文章,躺在沙发伴着雨声细读。

一直记得先生在《命若琴弦》里隐喻的道理,故此当我看到先生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时,突然之间,明白了先生几乎在自己的每一个作品里,都在强调着的人生诉求,那就是:“人生,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使过程精彩的人,死亡也变成了一个精彩的过程。”

想年轻时,我们从事太过看重结果对人生的意义,于是总喜欢与事情过不去,与人过不去,遇事心里常常想着一定要如何如何,才能如何如何,我必须如何如何,才能让那些观望的人如何如何?此刻回望,却发现世事自然流淌最好,所谓的如何其实纯属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就如先生所说:“当你看懂了目的的虚无时,你才能把绝境送上绝境,这样痛苦也是一种享受,生命便以美的形式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一直喜欢先生的东西,现在读来每篇文章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想自己年少时,读不懂先生所要表达的人生真意,随着年岁和心智的增长,才真正明白了先生的内心。就如听懂乐曲一般,你必须首先训练出一双音乐的耳朵,才能感觉到贝多芬钢琴曲里所蕴含的澎湃之情。心境成熟后,才能读懂那些心境成熟之人的'内心世界,人世间的相懂并没那么容易。

夏雨仍在淋漓,一抹难掩的笑意荡漾在唇角,是啊,那些生命的种种,我们如果都能当过程来欣赏,人生哪有诸多不如意呢?用先生的话来说就该是:面对一切神灵鬼怪我们都该说句:谢谢你们给我的好运!

灵魂读后感篇6

一片静默中,望向车窗外,只见零星的灯火点点和不断延伸的黑暗,对此我们总是或多或少感到迷茫。车灯亮起打断了沉思,黄晕的灯光照向眼前黑暗。对于黑暗,我们总是恐惧;对于未知,我们总是迷茫,但更多的或许是探求与好奇。所以,我们出发了,去探索未知的远方。

期待着远行,却留恋着故土。望向天边,是一片朝霞,那梦中的模样,正如一直所期待的样子。望着望着,眼前浮现出那远方的模样,朦胧中的真实,虚幻中的渴望。于此,便坚定了信念执着地想要去远方。我们是勇敢的少年,遵守与风的约定,即使,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周国平曾说:“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必须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那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难道只有争分夺秒,才是远方吗?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西方旅游家以饱览世界各地的风光美景为好,拖着行李箱四处奔走。许是风光太盛,他急于奔走,毫不停留。一日,他请求当地居民帮他搬运行李。村民拖着行李,不紧不慢的走着,他一时心急,便总是催促。当他再一次忍不住催促时,村民回答:“走的太快了,灵魂便落在后面了。”或许时光飞速,我们也总是匆匆。那么,一场灵魂的旅行对我们而言便尤为珍贵。不如慢下来,慢下来,然后去向远方,去赴我们稻城的约。

不如在蒙蒙雨季,登上蒙顶山看一佳人巧笑嫣然,掬采嫰茶绿叶;或是漫步雅江堤岸,看雅女结伴而行款款私语,临风的秀发飘逸……也许如今我们已看不到清代《名山县志》中所记载的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但或许游经此地跃出身躯的灵魂,会带着它那21克的重量,感受那白居易所颂“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意境。

沐雅雨,品雅鱼,赏雅女,沉浸在山山水水之中……不必匆忙,不需要沉重的背包,只需一颗自由的心,一枚雅致的灵魂。

我们的旅行,轻装上阵,从这里启程,赴稻城的约。它,总在那儿,不论你去与不去。

《灵魂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