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观后感推荐6篇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的理解和认同,看完有意义的影片之后,我们一定要认真写好观后感,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山的观后感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山的观后感篇1
?头脑特工队》这部影片在我看来是一部温情且可爱的动画电影,这是它很可贵的一点,值得肯定。但是从一名大学生观影者的角度客观的来分析,《头脑特工队》内容过于简单,情节并不紧凑反而有堆砌之嫌,适合少年儿童年龄阶段。花费早晨两节课的时间让大学生集体观看并写出深刻的感悟,这部影片不足以胜任。站在心理素质课老师的角度考虑,这部影片还是有让大家观看的必要的。首先,《头脑特工队》用几个情绪小人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一个孩子的内在心理活动,符合我们的课堂主题。其次,心理科目结业考试在即,考前最后一节课不妨让同学们放松放松。
我相信任何一部影片都有它的价值,只要你认真体会。《头脑特工队》也不例外。影片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茉莉,不,准确的说应该是那五个情绪小人,他们分别是乐乐,厌厌,忧忧,怕怕,和怒怒。茉莉的喜怒哀乐忧就由他们来控制。影片着重描述了茉莉11岁12岁这两年的成长经历和情感波动,在这段期间里,乐乐和忧忧却经历了一场大冒险。导演极具匠心且满怀童心的刻画了处于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又有点叛逆的心理变化,茉莉搬家后经历各种想家,怀念老朋友,冰球比赛失利等等各种心理困扰后贸然决定偷妈妈钱独自搭乘公交车位于明尼苏达州的老家,此时头脑控制的总部炸开了锅,因为他们无法阻止茉莉的行为。在最后的紧要关头,乐乐和忧忧终于千辛万苦把茉莉的核心带基因回了总部,阻止了茉莉的激进行为。影片末尾茉莉迷途知返,重新玩起了冰球,交起了新朋友,过上了新生活。一切又是那么美好。
这部影片其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bing bang作为茉莉儿时幻想出来的好伙伴,为了让茉莉成功返回头脑控制总部,放弃了乘坐月球车一起回去,最终牺牲了自己,在记忆废物区消逝了。我想导演想通过这个细节暗示我们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因为我们稍一疏忽或变得更成熟时,它们就很容易被遗失。
与某些影片刻画青春带来的阵痛不同的是,迪斯尼动画更多的是想传递一些美好的,童心的,温馨的“暖能量”。如今我们的青春已接进入了倒计时,开始披上了成人的外衣,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任性,避免不小心伤害身边的人已然成了我们的必修课。对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全力保有自己的童心。
因为正如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说的“拥有一颗童心是幸运的”
山的观后感篇2
暑假里的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一部名叫《八佰》的一部电影。
1937年,日本侵略上海,国民党组织70万军队发动了淞沪战役,由于当时国家不够强大,淞沪战役失败了。国民党在大规模撤退以后,组织420人留守四行仓库,为上海抗战保留了最后的希望,史称“八佰壮士”。
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这种爱国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如果我长大了,中日再发生战争,我一定会献出生命,像那些英雄们一样,奋勇保护自己的国家。我希望,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让中国更加强大,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所有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非常贴近人性。害怕,想回家,最后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另外的人。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有的战士甚至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影片尽量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撼,拍摄手法巧妙,镜头设计总是巧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强烈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的对比,还是镜头的最后,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址。看完影片,心中除了感动佩服,更多的是致敬,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英雄,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你们都是好样的。
山的观后感篇3
孟老夫子曾经说过一句很理想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惜两千年来,这理想始终停留在儒家学子的脑袋里和口头上,从来没有实现过。不论是开明圣主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时的大唐,还是爱民如子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盛世时的大清,都是如此。不过,更令人痛心且想不太通的是红色新中国成立后,在那特殊的年代,却也是如此。以我之见,孟老夫子的话应该改改:国为贵,社会次之,人为轻。在那个年代的红色新中国,国家太大,社会太小,个人基本上没有地位。这种现象很奇怪,似乎不是人组成了国家,国家成为了本体,人反而成了国家的附庸,人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人没有了自我。
看完《芙蓉镇》,这一感觉尤甚。小小的芙蓉镇,忙忙碌碌且纷纷扰扰的人们,为生活,为生存,为生命,无奈并盲目地跟着别人的指挥棒,相互倾轧,相互斗争,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当然,此处的“别人”是国家或政府以及由国家和政府派来的,它,他或她太强大,个人望而生畏,无可奈何,否则,若敢反抗,轻者撤职查办,开会批斗,游街示众,劳动改造,就像秦癫子、谷主任;重者妻离子散,不过堂而问罪杀头,家破人亡,就像桂桂。这么强横的国家,这么蛮横的公务员,这么荒唐的社会,个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朝夕不保,哪还有个人价值可言!
中国立国四千余年,奴隶时代时,国家是天子的,社会是贵族的,平民百姓和奴隶占人口的大多数,却占政治经济文化的极少数。老百姓文化教育思想水平低下,社会地位低下,的确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生如草芥,死如残叶,对社会的贡献有限,对自身价值认识有限,也就谈不上有多大的个人价值。失去自我在所难免,也无可厚非。
帝国时代时,国家是皇帝的,社会是地主的,普通老百姓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文化教育思想水平也有所提高,不过提高的也是很有限。此时绝大多数老百姓对个人价值的认识没有多大提高,但还是有较例外的人。最早的当是陈胜,代表名言是壮志未酬的他种地时在地头上说的“燕雀安之鸿鹄之志”和被逼无奈勇抓机遇揭竿而起时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然,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充分也较早的当是刘邦,他也有代表名言,那是潜龙在渊的他在看到秦始皇出巡盛况望洋兴叹时说的“大丈夫该当如此”。另外,他还有代表作,那是飞龙在天的他在建立汉朝实现个人价值衣黄袍还乡时高唱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自然还有其他人,典型的如陶渊明,王冕。再往后,人就越多,比如明清时的朱元璋,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民国时代,经过东西文化的激荡,学习风气的兴盛,更主要的当是自由民主等思想的广泛传播,老百姓追求个人价值的愿望急剧上升,行动更加积极努力。可以说,民国时代,流行的思想是“国家是老百姓组成的,国家有责任为老百姓谋福利,而国家的公务员只是公务员而不是百姓的父母官,更不是老百姓的大爷。”当然了,这只是流行的思想,却未必就是主流思想。中国太大,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太大,这种较为先进的思想不太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占据四万万中国人的大脑。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民国时代,应当是中国人个人价值被广泛认识,广泛追求的新时代,应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追求个人价值的高峰。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数不胜数。当然,最有名,最有成就且最有境界的应该就是孙中山。孙中山,起身微末,但立志竭力实现个人价值,缔造共和。而且,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孙中山的共和追求不仅是为实现他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且同时也有助于广大老百姓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这是对个人价值更深层次的认识与追求。毫无疑问,这种对个人价值的认识与追求的境界,比毛泽东的百年名作《沁园春·雪》中点评过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及以微末之躯起家而成开国之君的刘邦朱元璋的境界高了十万八千里,虽然,这些个圣主明君开国帝王往往打着为天下苍生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幌子。
纵观中国历史,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大体的趋势应当是时代越晚,国家控制越无力,社会思想越开放,则愿于且敢于追求个人价值的人数量越多,对个人价值的认识越多,体会越深,追求越积极。
然而,这样的趋势在《芙蓉镇》中的那个时代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它由民国时代的高潮迅速转向了低谷,而且,低的一塌糊涂,低的令人痛心!
在《芙蓉镇》或曰《荷花国》中的那个年代,人们迷失了方向,不再或不敢追求个人价值,人们失去了自我。那个年代,国家大的没有边际,社会被严重压缩,不过还在苟延残喘,个人却几乎难以残喘。国家几乎强制包揽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当然精神的占了大多数。余下的,被社会控制了一大部分,因为人们总是喜欢随大流,随社会的大流,喜欢让自己站在多数人当中,这样,可以减少心理上和现实中的负担,并且能够极为有效的减少脑细胞的损耗,同时减少面对未知危险的风险而增加公平感,虽然这样的公平有点阿q。人们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如同走马灯般轮番亮相,使出各人的浑身解数看家本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整别人,直到别人死而后不已,真正做到了整倒、整死、整臭。
那时的人们,用相互斗争代替了和平共处,用意识形态代替了吃饭睡觉,用说谎吹牛大放卫星代替了实事求是踏实努力。那时的人们,今天是人,明天是鬼,有时是鬼,有时是人,有时还是牲口。没有个人价值追求或者追求个人价值愿望不迫切行动不积极的人,比如王秋赦,也许会举四肢赞同拥护推动政府以及政府公务员外加连公务员也算不上的红卫兵的瞎折腾,带着血泪的瞎折腾,并从中暂时得益,那时候应该叫“贫下中农翻身做主人”。而那些良心未泯或者还未泯灭干净的人,个人价值意识强烈追求积极的人,饱受摧残。他们有的人看得开,想得通,直得起,弯得下,与世俯仰,以苦作乐,脱离社会,蜷缩一堣,抱着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信念,苟且偷生,苟延残喘。而有的人看不开,想不通,也不像大象的鼻子那样能屈能伸,他们积极且盲目偏激地拿他们自己这个鸡蛋与国家这个石头碰,国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甚至很惨烈。还有的人,良心还有,但被逼无奈,趋炎附势,为虎作伥,日夜饱受着良知的拷问,饱受着现实的折磨。当然,还有的人,平日义愤填膺,但被迫三缄其口,酒后胆壮,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之际发泄心中不满,控诉国家社会。但是,更多的人应该是浑浑噩噩,麻木无知,不管何为好,亦不论何为坏,谁强横就听谁的,这样的人不明哲但保身,的的确确活了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了下去。
但是,无论是谁,在芙蓉镇中的那个年代,都有意或无意,自愿或被迫放弃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全都失去了自我。那个年代渐行渐远,但芙蓉镇依旧,但愿芙蓉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愿芙蓉镇中的人们追求本色,活出自我
山的观后感篇4
电影《无名氏》是一部颇有教育意义的国产动画片,短短的几十分钟,却揭露了当今社会文明社会的可悲。
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叫祝恩,是一位普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无奈在一家教育机构给人打下手,他每天都会自觉在机构门口扫地,无不是为了讨领导欢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意外养了一条狗,和狗狗在一起的时光十分快乐。可好景不长,区政委领导回来检查,只能将狗狗送到郊区外,载着狗狗的垃圾车到了两公里以外的郊区。可是在第二天,它自己走回来了。它正灰头土脸的的对着主人傻笑,领导听见了狗叫声,找人把它打死了。而它的主人祝恩,却怕丢掉自己工作充耳不闻。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中感慨,忍不住试问“人于狗,有什么区别?”答案是,当然有。狗比我们愚笨,狗比我弱小。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常说“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因为,人很聪明,人很强大,人有远大的理想,而狗,只有想着吃,玩,睡。可正因为是他们这单纯的小脑袋,明显比我们想的多。影片中的狗狗不管主人抛弃它多少次,却仍然对主人不离不弃。我们既然比狗聪明,为什么不懂,狗都懂的道理我们为什么不懂,这样看来岂不是我们连狗都不如?是呀,人类很聪明,真的很聪明!聪明到什么都可以用利益去衡量,聪明到可以至他人生死于不顾。所以更不会为了一只狗,去放弃自己的工作。因为,没有意义啊!救它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我们很强大,我们可以随意欺负它们。呵!那我斗胆再问一遍“狗与人真的有区别吗?”
不知是谁说的,人有尾骨,在成长过程中渐渐的长出尾巴,一条看不见的尾巴…也因为这条尾巴,使人们变得阿谀犬态,仰人鼻息。有时我会想,如果我有权利,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其实也没什么区别,我们会轻易忘记那些我们所抛弃食物。会试着忘记,抛弃那些“没有意义”的回忆,只因为它们没有名字。是啊,片中的'主人公不正是这么做的吗?因为他知道,狗狗迟早是这个下场,所以没必要取名字。因为他没有这个权利,他有他的工作和生活,他不想掺和。不取名字就不会回忆,也更容易忘记,这样一来就可以坦然面对生活,不被过去拘束,也就不会想念…
其实社会不正是如此吗?强者为王败者为寇,弱肉强食本该如此。可是我想在此呼吁,只为求那些动物们的一丝权利:如果你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去养动物,请你不要去养,因为你随时都会要了它的命。因为它们实在太愚笨了,也太单纯了,它们眼里只有忠诚二字,因为你是它们的天,也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因为它们也希望被爱啊!所以请你不要辜负它们的信任。就算它们没有名字…
山的观后感篇5
今天是我们杭州行知小学一年一届的第十一届读书节活动。
早上我以来到教室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彩带粘在了后门,一进教室我又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气球黏在了窗户上,有星形、爱心形和字母形状的`,而且五颜六色的,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气气氛。
读书节开始了,大家兴高采烈地窜上蹿下的跑来跑去,有的从二楼跑到四楼,有的从三楼跑到五楼。我们小队来到了五(1)班闯关,一开始我们小队分数领先,大家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可是轮到我这里就结束了,因为我把蜘蛛辨认成了昆虫少得了一分。到了抢答时间我们小队的学霸出场了,他非常的聪明而且还是我们全班第一,这次他手速很快,老师说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学霸就赶快举手,我们都很紧张结果都被他抢答对了。我们小队的人都感到了自豪!接着我们来到了五(2)班闯关,这里的闯关是一个棋盘,这时我们队长站出来了,他很有信心的说:“我来!”学霸也不甘示弱站出来,队长下棋,大家答题,结果分数拿的不理想。我们小队有的人不开心,还有的人在自责,这时队长说:“没事的,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读书节圆满结束了,我们小队被评为“最佳战队”。
这次的读书节我非常开心,因为我是“最佳战队”的一位成员。
山的观后感篇6
观看了《嗝嗝老师》这个电影,感触颇多:
一、是教育不完全是分数,更是育心!这14个孩子都是贫民窟的孩子,一直以来,外界都歧视他们,后来他们自己也自暴自弃。直到纳娜老师坚信他们会改变,孩子们才开始质疑自己,质疑过去,才真正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取得满意成绩。纳娜老师这一教育方法非常可贵,就连现在的我们,我们作为家长,是不是大部分认为成人比学分重要?我们的学校,为了升学率是不是更注重孩子的品行健康?同样是14位孩子,前后差别那么大?为什么会这样?
二、纳娜老师提出“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理念。我们不能自艾自怨,我们为什么不做出成绩来?我们为什么不改变现状?
三、救赎。这是在电影结束时,给我强烈的感受。纳娜老师虽然对老师这个职业痴迷,对孩子们容忍,其实她对自己父亲是误解的,父亲对她的爱也是有偏见的。直到孩子们找上门来,父亲才完全释然,不再逼女儿做老师这个职业之外的事,而纳娜也在父亲袒露心思后与父亲冰释前嫌。这是一环套一环的情感递进,是彼此间救赎。最关键的是,纳娜老师对孩子们的付出,把孩子们引到更加自信的领域,至少这些孩子们比他们的'父母要更好一些。正因为纳娜老师的付出,也改变了圣蒂克学校领导人对这群孩子们的偏见。在9a班“学霸”用卑鄙手段迫害这14个孩子,9a班老师得知情况后,把学生做的错事说是自己干的,既还了这14个孩子和纳娜老师的声誉,又侧面教育了自己的学生。“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一环扣一环地释放出人性最美的一面。
四、因材施教,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学
五、家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从而了解行为原因
看完这部电影,我以后会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用爱点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暗淡的生命换发不一样的光芒。举起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掌心向外,面向北极星,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