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电影观后感5篇
认真写一篇观后感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一般小伙伴们欣赏完一部影片后,一定有不少感触,可以书写一篇观后感,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942电影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942电影观后感篇1
?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们瓜分了。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这是我的第一条观后感。
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
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1942电影观后感篇2
最近好久没有看电影,没有写日志了,但是冯导的这部1942还真是把我狠狠地震撼了一把,刚刚从万达回来,我有点儿不大平静,总觉得有些东西是值得纪念一下的,于是便有了一种把今天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冲动。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真的从未听说过任何关于河南在1942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这场大饥荒,貌似是我的阅读知识面太窄了,这些年一直是从中国的历史、政治课本上了解的中国的历史。不过后来问了几个同学,大家也从来没听过中国的这段历史,也或许听咪咪说,冯导为了这部1942奔波了将近十年才得以让它顺利播出的,(至于对于冯小刚这种大导演,要顺利播出这样一部纪实的影片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我也不大明白,不过我想大家看了应该会有自己的想法) 虽然依旧是强大的明星阵容,但跟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绝对不一样,我个人觉得它绝对值这张电影票的价格。
现在经常看到一些报道,有什么为残障人士献爱心啦,给各种“有癌没钱”的贫困家庭捐款啦,又是什么各大医院专家会诊、历经千辛万苦、花费巨额挽救了__x的生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社会充满爱,群众很善良,医院很无私,政府很英明。。。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能活下来真__x不容易,生命最宝贵了。可是看着影片中血肉横飞的画面,看着饥荒中的难民被其他难民杀、被人民警察杀、被抗日士兵杀、被日本鬼子杀,最后的结果就是河南政府上报饿死1000多人,实则因为各种死法共计死亡约300万人,又恍然觉得人命真__x的不值钱,甚至还不值五升小米(其实很好奇,这场大饥荒中死的300万人究竟有多少人真的是饿死的)。影片中貌似只涉及了重庆方面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我也不明白,这么大的一部片子怎么就从头到尾都没提过共产党呢?我忽略了么?),里面也讲了救灾中的一些大发国难财的官员、商人,虽然在里面写了还算是个好官的河南也不什么主席李培基,但是大多数官员的贪污 腐败、自私自利、不顾百姓生死的本性还是暴漏无疑。没有他们,河南仅仅因为饥荒怎么会死了不下300万的难民?300万是什么概念?南京大屠杀有多惨?据说就算日军当时一直杀人的话,30万人也是花上7天7夜才杀光的,甚至还包括使用大面积的活埋手段。那30万的人的十倍呢?看来中国人真是很多呢,少了30万,甚至300万根本无伤大雅嘛,原来人多还是有好处的,不管多大的灾难我们都能挺过,因为我们的民族不会像濒危动植物一样害怕灭绝,因为大多数人能够活下,因为无论少了谁这个世界都依然正常运转,更何况是13亿中仅占总数的百分之零点几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总之,蒋介石很淡定,“国民政府”很淡定!
其实我看过不少中外关于大灾难的片子,不管真实的还是科幻的,像2012,后天,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之类的都有所涉猎;而且也听过不少中国人民的苦难史,什么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期间的三年自然灾害、红卫兵和_的所作所为、甚至是近几年的非典、甲流、各种地震的报道等等,即使有时候看了相关的文章或者视频会忍不住流泪,但是想起来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感觉,后来才明白是真实感,是在你面前还原那最残忍的真实。在这种大饥荒面前,人命如草芥,什么人性、道德、尊严都是垃圾,只有填饱肚子才是最真实的,那才是自己活下唯一的追求。父母死了、妻子或丈夫死了、儿女死了,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但是在逃荒的途中的人们的反应应该是怎么样呢?是悲情催泪剧一样悲伤过度不吃不喝呢?还是为了爱生死相随呢?亦或是像英雄一样奋起反抗为死的亲人报仇呢(因为有些人是被杀,而非饿死的)?不,都不是!!!他们只是在亲人离开时伤心或者留一下泪,然后站起来继续前进,有些时候甚至来不及伤心,抑或没流泪可流了。是他们冷漠而没有人性吗?也不是,显然冯导在片中没有刻意虚构一个伟大无私的英雄式人物,而是真实的勾勒出一个个各有不同的小人物的形象,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人物自私式的活法中看到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与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表达的方式或许简单粗俗,却也是最直接、最真实的。
冯小刚称,在《一九四二》里他没有自己的态度,一切让观众来定夺,“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喜欢这样的最真实的历史,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饰,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实的场面还原给观众,之后便切换镜头,没有煽情的泪水与哭诉,没有无情的讽刺与批判,就只是淡淡地讲给你听,演给你看。里面从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不是不同情,不是不痛心,但是没有眼泪,也根本没有流泪的冲动,而我竟然荒谬地觉得似乎这才是一个悲剧真正应该达到的效果——不是痛哭流涕,而是竟然欲哭无泪!
影片中有些镜头的特写还是令人影响蛮深刻的:刚开始时村民的互相厮杀、日军轰炸时的血肉横飞及轰炸过后那绝望的呻吟声、狗吃人的尸体情景、星星(东家的女儿)性格的转变、人们吃树皮的细节、灾民扒火车时的警察扫射、以及逃荒路上的各种卖人事件等等,有些朋友看了这部影片,就觉得这样的灾难太残酷了,不禁感叹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换了是我的话我肯定早就受不了了。其实我倒是觉得,换了谁都一样,根本没有什么事儿是人受不了的,你以为你受不了,那不过是因为你不是他们。我一直很好奇,人的承受极限究竟在哪里?后来发现,无论我假象的界限是什么,那些不断发现的未知的历史与现实总会颠覆我原有的想法,让我不禁怀疑,人的承受能力是不是真的是没有极限的,只有我想不到的事,没有他们承受不了的事!因为当所有的一切都失了的时候,就只剩下活着这件事儿了,而为了这有且只有一个了的目标走下,不正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么!不是2012年的12月21日快到了么,虽说我不信什么玛雅预言、世界末日之类的言论,但说不定真的哪一天地球会发生什么大灾难,谁知道呢?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不是有很多灾难已经经过科学计算推理出大概时间了么,那不就是指日可待了么!更何况说不定还有很多未知的灾难正在向我们靠近呢!说不定哪天我们还真的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下,那些我们现在甚至不敢想象的经历,到时候可能就有机会知道自己究竟能够承受多少了。但是客观上还是觉得这个可能不大,起码现在我们还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估计到死也不会怎么样,不过这个结论就得留给后人验证了。
1942电影观后感篇3
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又看了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历史一再重演.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是何其脆弱.不管是地震还是灾荒面前,人性毕露.求生是最首要的.灾难很可拍,更可怕的是人性堕落,《1942》敌机刚刚轰炸,尸横遍野,自己的军人就抢车抢粮.为了生存,人象动物一样撕咬,甚至人吃人.我喜欢《钢琴师》,犹太钢琴师象老鼠一样躲藏,始终没有丧失对音乐的热爱,不能发出声响,他用手悬空弹奏.音乐甚至感染了敌人军官,帮助钢琴师逃脱.《肖申克救赎》不只是讲述一个被误判的杀人犯越狱的事件,是一种救赎.肖申克用广播播放音乐给犯人听,在监狱设立图书馆.思想的自由,让肖申克很充实.他用他的智慧创造了奇迹.
在灾难面前,是自我救赎还是群体堕落?一个懂得自我救赎的民族,也不会频繁地陷入天灾加人祸的深渊.落后要挨打.小时候以为抗日战争是靠我们扒火车炸桥梁的游击战取胜的,后来才知道是成千上万的中国正面作战部队,用热血和身躯顽强抵抗,还有国外盟军帮助,才取得胜利的.《1942》说出了我们早已经知道的真相.缅甸战役遗骨向蒋委员长含泪敬礼,我忍不住哭了.还原历史真相,是民族自我救赎的第一步.吸取教训,那么多生命换来的教训,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是更重要的一步.看看曾经我们的敌人日本,二战后的崛起,大地震之后的次序井然,多么可怕又可敬的敌人.我们中华民族不该敲响警钟吗?
1942电影观后感篇4
电影1942讲述了地主范殿元一家和佃户瞎鹿一家往陕西逃荒的故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和碌碌无为的政府,直接加速了日帝对中国的侵略速度。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饥荒和战乱,但却透过这部电影看到当时1942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剧中有这样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为什么要遭受战争的威胁,饥饿的恐惧?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传教士安西满一心想带领受灾的难民逃离苦海,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政府的大背景下,注定他的大志是一场空。在这场灾荒中,所有人物的性格、脾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自然灾害是对人性的又一场挑战,饥饿、逃难、抢劫、买卖人口、甚至于人吃人,一件件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件在上演着。
因为导演冯小刚是喜剧大师,所以拍这种深沉题材的片子,难免会遭人诟病。有人说整部电影是部流水账;有人说片子太沉重,看不下去;也有人说这部电影假、大、空。但是我从这部片子里却是看到了一段历史、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我们不曾了解过的历史。电影看完时,我唏嘘不已,随之震惊:这就是当年的中国啊!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我们的祖国,原来她受过这么多苦,流过这么多血。她经历的磨难,都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所不能体会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奋斗呢?
对于苦难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对于未来我们定要憧憬美好!
1942电影观后感篇5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t;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