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的书读后感8篇

时间:2023-11-06 13:04:08 分类:读后感

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情感,从中获取启发和共鸣,在读后感中,读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展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言类的书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8篇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篇1

今天,万里无云。我独自在家里阅读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美文!

文中描述了不是人才可以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果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睛天。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要带好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已到人间。大雁集队南飞,不就“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读了这篇美文,使我的感触很深。懂得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会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可是现在这社会的孩子,哪会这样啊!天天不是坐在电视前,就是坐在电脑旁。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以前爸爸小时候:爸爸小时候常一个人跑出去观察小溪流和天空的变化,跑到草丛中捉一些昆虫放在家里养,每天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特点。

我们也要多多去发现、多多去观察。总之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说起大自然,人人都会神往。是啊,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有谁不想去放松一下,走近自然,走入自然呢!那里空气清新,有柔和的轻风,幽静的草地,绿色的森林……让人有种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感觉。

在这能让你感到无拘无束的地方,也有着自己的语言,也像中国的汉字那样博大精深,就像诗中写的:你看那天上的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你看到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号”?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自然也有语言。”的确如此,大自然的语言处处可见,大自然孕育了我们,记载着点点滴滴我们鲜知的话题: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会聆听大自然声音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诗中提到的阿基米德、富兰克林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只有走进大自然,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妙不可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扑向大自然的怀抱,拥抱大自然吧!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篇2

?语言与文化》一书出自“大家小书”第三辑,作者罗常培。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较一些罢了(出自“大家小书”袁行霈的《序言》)。其中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整齐地展示学术成果;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读者眼界,一窥学术堂奥。而一册小书,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浓缩了学者毕生的心血和才华。所谓大家,就应该是把他的学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让所有的读者都可以品味出个中奥妙。那些所谓晦涩难懂的文章,不仅显示不出作家学术的高深,而且更意味着作家学问的贫瘠。

本书作者罗常培(1899—1958),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满族。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本书引言中,引用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并且说明想从语词的含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内容分六段:

第一、从此与的语言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二、从造词心里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四、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五、从形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六、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重要问题,作者想做的就是尝试给语言学和其他学科搭起一座桥梁。

每一章节中,作者都大量举例说明,足以见得作者在语言学领域的广博学识。第二章,我们可以看到有趣的语义演变,继而了解到文化演变的清晰片影。例如,英语pen从拉丁语penna来,原意羽毛(feather),最初之严格应用于原始的鹅毛笔(quillpen),后来笔的材质虽变化,但这个字依然保存着,如果由此分析现代语词和羽毛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古代笔的制度。我国著名的《说文解字》中的字,大都可以看出一些历史遗迹,如“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会意,就是说把女子关在家里便可安静,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女性的观念。

第三章,从很多语言的习用语或俚语中,我们可以窥探出造词的心理过程和民族的文化程度。

例如,云南昆明的倮倮叫妻子“穿针婆”,发怒叫“血滚”,伤心叫“心冷”,欺负叫“看傻”。在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所嫩解答的范围,也会发生一些神异的揣测,倮倮叫冰“锁霜条”,福贡的傈傈族叫虹“黄马吃水”。这些族语里不明方位,前者叫东方“日出地”,西方“日落地”,后者叫东“日出洞”,西“日落洞”,北“水头”,南“水尾”,在这些民族中保留了古代人民在不了解自然时的懵懂与敬畏。第四章,语言本身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会吸收新的成分和旧的糅合在一起,所谓“借字”就是一国语言里所羼杂的外来语成分,包括音译的,新谐声字,借义词,描写词。

一般来说,两种文化接触时,上层文化影响低级文化较多,而看借字,中国语中有入超现象,作者认为这不能单以文化高低来论,另外还有很多原因,依我总结一是中国向来自大,对其他文化很少接受,不屑研究,以致从没有人注意过中国语词的流出;二是中国方言众多,又过于复杂,除了本方言使用者,其他人也就不觉得是中国话了。至今文化借字依然是广泛存在,所以从借字看古代文化交流应该是十分有力的例证。第五章,学者说“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提供给重要的证据”,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迁移都可从语言学角度加以证实,南渡的百姓有根据他们的旧籍贯侨臵州郡县的制度,“侨郡”一词,原意是让他们有所怀念,不忘归北,但我们就可以此来了解此次民族迁移的情况,在《宋书·州郡志》有具体考证。

第六章,中华民族有很多部族组合而成,虽汉化程度很深,但从姓氏方面还可以窥探到它的来源。如,慕容氏本来是鲜卑姓,其后人因讳言所出,分化为两支:一支广东东莞容氏,一支山东蓬莱幕氏,这两个形势看来毫不相关,但其实出自同一个祖先。据向达说:“曾无甘肃……”,那么……从此种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继续推测出两个民族间的接触和来往。第七章,在初民社会里,即一种理想的原始社会里,名称的用处极大,名称相同,意味着实质也相同,在各个国家都有这种由亲属称谓而制定出的婚姻制度,但由于它对于我这个读者过于复杂,在此不做累述。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篇3

石头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要仔细观察。”落叶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落叶终究要归根的自然规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水滴老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教会了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质。”……大千世界,万物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老师,花、草、树、木,无一不例外。人不是我们唯一的老师。

一块石头是何等的坚硬啊!可谁能想到,一滴水就这样成年累月的滴着、流淌着,一把斧子都锤不开、砸不开的石头,一滴水竟然办到了!硬是硬生生地砸出了一个“洞”,可不就是要坚持不懈吗?水都能这样坚持,何况人呢!

万事万物都不可能只教我们一个知识,就像老师,那么水呢,它就可能只教我们一种品质吗?

看过流水吧,你们可能没有注意过,水在往前流的过程中,常常会有石头、水草冒出水面,而水却没有因为这些东西挡住自己的去处,而是分开自己,越过它们,继续向自己的目标流淌。是啊,这些石头和水草不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吗?克服它们,踩着它们,继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可不就是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吗?

万千世界,总有源源不断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任何奥妙之处,全部为你而展现!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篇4

第一,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这个部分之中,罗常培先生举了几个例子,通过追溯几个常见词语的来源极其变化来表现了同一时期文化的变化,例如“墙”这个词语,最初取义与“柳条”,“柳枝”有关,这是数种语言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在最初,各个国家都是用柳枝柳条一类的东西编织而成,这是一种文化的共通现象,当然,这也表明是当时的人类普遍受限于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知道“柳”应当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广泛的一种植物。

第二,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这个部分就是非常直观的且有意思的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词的兴盛和消亡来看出整个民族的文化进步程度,如在中国古代关于牛羊的词汇极其丰富,年龄、性别、形状颜色和病症、动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词来对其进行描述,这些词的大量出现,可表明当时牛羊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中国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没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词几乎不再出现,它们差不多只存于古书之中了,这也表明现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我对这个部分最为感兴趣,所以着重来介绍一下这个部分。

文中引用萨丕尔的话“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人的或文化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交际可以是有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学科、宗教——的借贷或交换。很难指出一种完全孤立的语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间。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这个部分几乎就是围绕这个内容进行展开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借字的来源推测我们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历史渊源,有友好的也有敌对的,借的词反映历史邦交关系;从借字出现的文献来考证其时代与年份,并可由此推及同时期发生的其他历史事件;借字出现的缘由亦可反映部分历史事件;由于有些借字由来已久,难以确切考证,就需要我们大量阅读,从众多信息中去筛选,而不可同门琛一样仅凭“鲜卑”一词便断定“师比”源于印欧语;借字由于是“借”来的,所以其稳定性比本土产生的词差上许多,不同的时期可能完全不一样。文中将借字分为四类:声音的替代,新谐声字,借译字和描写词;在每一类中又分别举例说明。

相比之借字,贷字就少得多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汉语的方言太过于复杂,说不同方言往往很难顺畅地交流,所以哪怕本国的人也难以辨别一个词是否来源于中国。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以丝瓷茶为主,所以随之衍生大量贷字,又由于贸易可能集中于某些地域,所以带上了地域方言的特色,说其他方言的人几乎都无法分辨,但就当地人来看却是极其亲切相似的。

第四,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地名通常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以重要的证据来补充他们未完全了解的领域。在中国,地名可以显示当时人们的交通状况,映照一些历史事件。罗先生举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说,举一个我知道的例子:我来自成都,成都有一个小镇,以前叫什么名字已不可考,现在叫天回镇。据说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一路逃到此处,刚歇下脚,得到唐军大胜,反贼战败的消息,兴奋得坐不住,立刻率部回朝。天子回朝之处,之后便一直叫天回镇。

第五,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中华民族包含了多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之中慢慢融合,许多地方已看不出差别来,但某些细节方面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书中提及多个姓氏,原本我都以为一直是汉姓,没想到各个姓当中有那么多的讲究;比如马、白、洪、丁、古之类的词,在漫长的历史融合期下,我们早已不会看到这个姓就想到外族;不过反映宗教信仰的倒是会明显许多,像“萨保”这类词明显与汉族的用词习惯不同,不过其究竟是属于哪个宗教词汇,便又需要查证才能明白了。

第六,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根据书中所举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实各个民族各个地域所采的婚配制度不尽相同,要通过亲属称谓来看婚姻制度,必须要根据当地的那套系统来分析,所以十分复杂。但我却觉得这样使用的作用越来越小了,因为我们的亲属称呼其实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仅书中所述黑夷人称呼其父亲,岳父,公公都一样,在罗先生那个时代看来是很奇怪的,但我们现在的社会许多家庭都采用这种这样的称呼方式了,一来是这样显得更加亲近;二来是因为我们这一辈多是独生子女了,男女地位越来越趋向平等,所以这种由于男方女方而区分的称谓逐渐被淡化了。

从这本书中我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对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我也看到关于有些方面的观点不再像当初那样准确了,因为时代的前进,社会在变化,我们再作这些研究时应多结合现在的现象和事实;相比起来现在我们往往太过浮躁,沉不下心来了,而前辈们著书相当严谨,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排除外界的干扰,静心书写,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篇5

6月9日上午九点,学前名师基地的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艺体楼301报告厅准时开始。周兢—徐则民学前名师基地及另两个学前名师基地的导师和学员悉数到场,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名师基地导师之一的周兢老师主持,主要内容是由三位学前教育的专家向学员们介绍三个领域pck(专业教学知识,或者叫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经验及研究现状,让学员对于这三个领域的核心经验有相对比较深入的了解,从中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pck研究领域,与华师大的专家们一起进行后续的研究。

周兢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的报告。周兢教授首先向大家重申了pck研究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要大家明确掌握领域关键经验(what,即孩子学什么)的意义。其意义在于:

(1)获得有关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

(2)懂的儿童领域学习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建构教师指导儿童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

周兢教授指出,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包括:交流谈话的经验、叙事描述的经验、说明讲述的经验(三者为口头语言经验);阅读图书的经验、熟识符号文字的经验、创意书写的经验(三者为书面语言的经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欣赏理解文学语言的经验及创造运用文学语言的经验。周兢教授还向大家列举了高瞻课程、光谱方案等课程方案中提到的语言活动关键经验,与她所说的核心经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周兢教授就语言学习的四个关键经验(谈话经验、讲述经验、文学经验、读写经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四个关键经验下的不同分类及每一种分类下的具体要求,并向大家展示了这四个关键经验的结构与维度。她最后指出,一个活动中,活动领域和活动的认知要求决定着孩子学什么以及怎么学,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关键经验,知道应该教孩子些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教,这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接着,华东师大学前系的黄瑾老师做了题为《数学领域的关键概念》的报告。她首先对“关键概念”做了解释:所谓关键概念,是指对于儿童掌握和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她将早期儿童数学的认知发

展分成了五个维度:数、运算、测量、几何空间和模式。在梳理关键概念时,黄瑾老师详细论述了五个维度的确定、它们与数学教育目标的关系以及各自的阐述角度。接着,黄瑾老师着重介绍了自己及其团队在一些维度上的关键概念的研究情况。她谈到:

(1)分类。根据物体的属性或维度可以将物体分类成集合;同样一组物体能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这是有关于分类这一关键概念所要达到的目标。

(2)模式。模式就是某物的不断重复;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序列(可以是重复或发展的);模式的识别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归纳概括;模式的能力包括识别、复制、扩展、创造、比较和转换等;同一种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黄瑾老师用了大量篇幅向我们阐述了匹配、分类、模式、排序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搞清楚:匹配→分类→模式,其中的依据就是幼儿的年龄线索。而模式与排序,则是交叉的关系,其中有相同的部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3)数概念。她简单的介绍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并说明了确定集合中数量的基本原则,此外还描绘了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一般线索,谈到了数符号所表示的多种含义。

黄瑾老师将一些重要的有关pck数学领域关键概念的研究成果给大家做了汇报,让大家明白了数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最后,华爱华老师做了题为《美术领域关键经验》的报告。报告虽短,但是却让大家对于pck的意义、pck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教师在pck研究背景下的行为和作用等做了深入的剖析。

华老师首先发问:我们知道,pck是学科教学知识(或者叫专业教学知识),它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学科,这似乎与当前我国的“国情”不相吻合。因为当前国内的学前教育要求课程整合、教学整合,要将每个领域的内容邮寄的融合在一个活动之中。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什么要研究pck?

华老师指出:研究pck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现在的教师,往往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学习的不充分,并不清楚语言、数学、美术、音乐等领域有哪些关键经验,哪些内容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这些内容应该通过什么方法传授给幼儿。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要求老师整合,其结果就会导致整合不充分、不科学,并不能真正的达到整合的目的。因此,现在就需要我们把握好每个领域的核心经验,谙熟于胸,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整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好好的学习和研究pck,明白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到底应该教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篇6

人生就像是一片好文章,由许许多多的美丽语言组成。这些语言,或表扬,或批判,或感谢,或鼓励。有些话早已沉入心底,有些却时时萦绕于心头。

记得我刚入学时,迎接我的是贾老师。贾老师的笑容很甜,我猜想她一定是我们班的老师。果不其然,她是我们班的英语老师。

我的英语不怎么好,这不仅体现在我那稚气而又略带几分潦草的英文字母上,还体现在我那极不标准的英语发音。为此,我极为烦恼,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正因如此,我的口语越来越糟糕。虽然课后有练,但进步却不大。

贾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一天放学后,她把我叫到了办公室。贾老师放下文件,并没有坐下,而是站着俯下身同我说话。美丽终究是美丽,连俯身都那么恣意飞扬。当她俯下身子时,她的那头卷卷的、略带咖啡色的长发散落在肩头。她眨巴着大眼睛,像我的朋友似的猜着我的烦恼。我的心翻腾着,之前的怯生生与羞涩此时已经不存在,我告诉了贾老师我的想法;看着贾老师的一笑一颦是那么楚楚动人,像个还未长大的小姑娘,我更加毫无顾忌地说了出来。

要回家了,心中却是不舍。此时,贾老师又俯下身来,她用那双白皙的手抚摸着我的脑袋,亲切地说:“孩子,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

“你一定能行……”,从那以后,这句话时常萦绕于我的耳畔。这句话包含着多么浓厚的期望与鼓励呀!这或许只是贾老师无心的一句话,但却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鼓励——我一定能行。

打那时起,贾老师就真正走进了我的心里。她说的那句话我至今念念不忘。如此动人的语言不需要时时挂在嘴边,需要的是时时挂在心上。我想,我只满足于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吗?事实告诉我,对于我小小的心来说,着已经满足了。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篇7

当我们成年之后,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如果我是个孩子多好啊。孩子,代表天真,纯粹,无邪。孩子的世界简单快乐,充满无限种可能。《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就是通过观察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带你找到教育的启发。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对教育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被这本书中的观点折服,结合书中的观点,我对我的职业,教育有了新的看法。当第一次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时,前面专业的描述还是有些晦涩难懂的,这种感觉有点像大学时期上专业课。可想而知,本书的作者是以为很有学识,教育专业人才了。当我读后面研究案例时,感觉简单明了,受益匪浅。不仅如此,它还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纳孩子的个别差异,感激来自孩子、家长、老师以及社区的任何小贡献。就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代表着孩子可以使用一百种不同方式表达出他们对于事物的态度。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我们教育体制的缺陷;其次,要尊重学生,千万不要压制孩子,应让孩子充分表现其潜能。教室职业道德中提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生学习的职业道德规范。老师最好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我们经常变成压迫学生学习的人,这与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完全相反。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依然随处可见;课堂后,大小补习班使孩子没有时间休息;经常听学生抱怨“我们什么都不缺,就缺觉。”可是又有哪位家长认真感受过这句话后面的悲哀。

当前的背景下生活在充满新的需求、新的社会环境之中,孩子过早地被卷入成人生活,经常变成一个过度情感投资的对象,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儿童需要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有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们对世界充满兴趣,渴望友谊。

为此,瑞吉欧采用弹性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不让孩子生活在成人的包围之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减少介入,更不可过度介入,“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我相信,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过程中会收获更多,而我们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鼓励、支持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也许又能引发有意义的新问题。教师作用的核心在于“创造发现的机会”。

时代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随之进步,单一的模式,不能进行套用,需要不断演变、不断进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吸取经验,并且不断反省自己在现场教学时所面临的种种复杂的情境,将学到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学以致用。最后,借用书中一直出现的一句话: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希望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能一直铭记,不要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的语言与天真。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篇8

最近读了《教师语言艺术》一书。读后感触颇深,受益非浅。

教师这个职业,相对其他职业而言,对语言的运用,特别是口语表达应有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使之成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如何使孩子感受到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在育人工作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使之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使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永远也研究不完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语言好坏的衡量标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怎样运用语言才能适应这一变化?怎样运用语言才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动口、动脑,使教学方法适应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需要?怎样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里,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艺术》这本书结合大量真实的案例,启发广大教师如何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它有深入浅出的论述,也有实践案例的生动映衬,特别是总结了很多优秀教师成功修炼语言艺术的宝贵经验和可贵素材,非常具有启发性。

语言, 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态度要和蔼,内容要得体,方式要适宜,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孩子求知的欲望,拨动孩子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孩子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孩子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孩子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应。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就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人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适应课堂和孩子的年龄,心理的特点,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语言类的书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