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的梦读后感8篇

时间:2023-10-10 12:06:34 分类:读后感

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的兴趣,让我们更愿意去探索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书中的人物与自己的共鸣,有时甚至能找到灵感,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岁的梦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岁的梦读后感8篇

八岁的梦读后感篇1

跨越了十八岁的门槛,第二次品味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与第一次读后的感受则已截然不同。

当初翻开这篇文章时,我还只是个十七的小丫头,刚刚结束了中考,总觉得文章所描写的事物的景象,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我所能做的,就是羡慕文中的“我”可以有机会出门自由闯荡外面的世界。

现在的我拥有出门远行的基本条件了,以同龄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部“出门远行”的作品,居然发现自己与出门远行的“我”有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几乎产生一种性行相惜的感觉。

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而言,从十六岁到十七岁,只是从花季进入雨季的一小步,而从十七到十八岁,则是从稚气到成熟,从依赖家庭到自我独立的一次大跨越。话虽这么说,中国的这一代的确很少能在十七八岁时便能成熟地对待每一件事,并且独立地生活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中。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已满十八岁却仍未走出温室的少男少女更是眼红那些早已走出家门的同龄人,不论他们是否有本事能灵活应付每一次风浪的突袭。他们被承认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走出大门体验生活,这一切的一切已成为被我们羡慕的理由,由此可见,我们是多么渴望成长,渴望独立,渴望被承认。

文中的“我”背起书包,“冲”出家门,“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像是一条船”,路上所有事物“我”都把它们看成“熟人”而“等待地呼唤他们的绰号”,一天走下来,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我”把社会想得如此简单,把它看成是校园的放大体。

虽然“我”在心中把社会美化了,但它残酷的一面仍旧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社会中人的冷漠与伪善在司机拒载,以及他听说自己的苹果被抢劫时不仅毫不在意,反而对“我”的伤口幸灾乐祸等事件中一览无余;他们的势利与贪婪在“我”连续两次捍卫苹果的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他们的出击更是在“我”的遍体鳞伤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事实。

尽管社会是冷酷的,但“我感到着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他信我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可见,希望在“我”心中仍未完全消逝。

十岁的孩子就是这样,不论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好的一面。因此我们从不放弃希望,失去信心。我们有着不同寻常的正义的使命感,虽然我们有时莽撞,或许还很稚气,或许把一切事物都看得过于简单。但时间会带走一切,并把我们磨砺得更为坚强,而希望,则会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八岁的梦读后感篇2

我们同是年少疯狂:一个,十八岁时便一个人背起行囊;另一个,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独自闯荡世界,想来自由快乐,实则不然。外面的世界变幻莫测,有冷有暖。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的人是我,我的经历虽与十八岁的主人公的远行有所不同,但这让我对《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有了理解和共鸣。

旅行的一开始我们总是满腔热血。

当知道了可以去远行时,十八岁的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我也终于摆脱了家里”做这个“”练那个“的生活。”我自由啦“”我可以随便玩手机啦“”我可以离开爸妈的唠叨远走高飞了“”爸爸妈妈,bye——bye“……各种快乐已经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了。而爸爸妈妈他们是一夜未眠,担心焦虑,一大早还留给我一个条子,千叮咛万嘱咐一些”小儿科“的话: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不要答应陌生人带东西回大陆、不要在刷卡时让人看见密码……

尽管一路上有小插曲、阻碍,但仍我们热情洋溢的去冲破,兴奋地向前走去。

”公路高低起伏“,前面的路绵绵无尽头,虽觉得前方有旅店的几率越来越小,但小说中的青年仍”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而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正如我想的那样,在出发去香港的机场里,的确发生了一件令我焦虑的事。我在机场里遇见了同学,便将行李及放着手机的包包统统塞到爸爸手里,去同学那儿”串门“。当我回到出入境办理的门前时爸爸不见了。这下我着急了,没了命似的打电话,跑来跑去,蓦然回首,老爸却在,面馆饭桌旁。但当这一小风波过去后,我还不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军登机口,爸爸再三的”注意安全“”要有礼貌“还不是当了耳旁风,有什么好犹豫、害怕的!

也许这就是青春的沸腾与澎湃。年少的我们在疯狂时,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的前进的脚步。青春无退缩!

八岁的梦读后感篇3

这天,我读了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我不禁为本书所展示的世事的冷漠、虚伪、无知、愚昧的一面和难以把握的世界感到无奈、惊疑和惶惑。同时为“我”的见义勇为、阳光乐观和纯净的心所震撼和敬佩。

故事讲述的是:十八岁的“我”在父亲的督促下,独自一人开始人生的远行之旅,正因父亲说:“你已经十八了,你就应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因此,“我”离开了家庭、离开亲人的庇护,怀着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梦想,还有对未来的完美憧憬,背起装有我远行所需的生活用品的漂亮的红背包,欢快的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地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我”天真的以为,出门远行,体验生活是一件十分美妙享受的事情,未曾料到以后的路怎样走。然而,一系列的遭遇让“我”吃尽了苦头,夜幕降临时,“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馆。好不容易才搭上了一辆运苹果的汽车,车却在半路抛锚了,山民们哄抢车上的苹果,“我”阻挡山民的哄抢,却被那些人打得遍体鳞伤,最让“我”愤怒的是,可恶的司机不但不帮忙“我”,反而朝“我”哈哈大笑,还抢走了“我”的背包,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他坐着山民的拖拉机跑了。深夜,遍体鳞伤的“我“孤独地蜷缩在没有车轮的汽车驾驶室里……

透过这篇小说,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真相,是成长中我们务必勇敢应对的”丑恶'的一面。让我明白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意味着让我们逐渐摆脱了幼稚,走向成熟。让我也认识到了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能鲁莽行事,否则得不偿失。同时,我真期望像这种“丑恶”的事和行为在我们的社会里不复存在,多一些善意的正能量该多好啊!

八岁的梦读后感篇4

足迹,我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让我有狠毒偶的感悟和启迪。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著。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己的未来。路上,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因此,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接受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读《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十八岁出门远行》,虽然是一本书籍,可是,我仿佛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八岁的梦读后感篇5

?十八岁出门远行》作为余华的成名作,没有他的其他作品那样充满暴力与血腥,但确实是一部让人感到困惑的迷幻小说,作者用一种冷静与默然的笔触体验迷惘的青春、无常的人生以及荒诞的世界,给读者预留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却让人难以琢磨,回味无穷。我把它来回读了几遍,从迷惑不解到略知一二,写下了这篇感想。

青春,在水木年华的歌声里,是一扇关闭的窗,外面是美丽的图画;是一扇打开的门,追逐的珍爱,握紧的幸福,短暂得像落花……青春,在余华的笔下,是梦一般迷惘、离奇、荒诞、混乱而又充满了一种不可逃脱的宿命感!梦境小说自始至终都充满了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司机从态度粗暴到友好,汽车突然抛锚,司机认真地在马路中央做广播操,农民抢苹果、车窗玻璃、轮胎、木版———一场奇怪的浩劫,“我”莫名其妙被挨揍,司机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一切令人宛若是在梦境中,迷蒙出奇、漂浮不定、怪诞无常而又不可思议。是“我”发生了混乱,还是世界发生了混乱?是“我”脱离了世界,还是世界欺骗了“我”?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既是“说梦”,那就无访说得荒诞些。作者感喟生活的无奈,拾掇了一个个离奇的片段,凭籍生活的本色叩击读者的心扉,然而却用近乎冷漠的语言,产生了梦一样的美丽。迷惘余华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余华正是用一种“说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何其迷惘!那是年青人的通病!他们不知道自己前面的路,他们也不在乎自己的远方,只管漫无目的地生活。作者以一个清醒的陈述者,显示了一个迷惘的青春世界。还原“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车窗外的一切应该是我熟悉的,那些山那些云都让我联想起来了另一帮熟悉的人来了,于是我又叫唤起另一批绰号来了。”那些云,那些山———若隐若幻的过去;那些存留在记忆深处的人与事———似真似假的世界……一个在60年代出生的男子,记忆中的过去是阴暗的。尽管如此,他依然把他的记忆还原,却充满了作者的辛酸与无奈。

正如余华说:“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这些中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追求余华前期的创作用语言建构了一个充满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阴暗世界,文中弥漫着荒谬与绝望。尽管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也有暴力,但却更多地看到了追求与希望的影子。

“旅店”———在作者的眼中就是“我”人生的目标与心中的梦———“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这就是青春的初旅、生命的初旅,即使充满了沮丧,即便伤痕累累,依然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尝试、奔跑。“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无数次的苦苦搜寻,“旅店”就在自己的心里。迷乱与温馨并存,也许在余华的这部作品中,他正在努力尝试着,追寻着自己心中的那个“梦”。

八岁的梦读后感篇6

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短七个字给我的震撼力却不止这些,十八岁是一个血气方,刚充满活力、充满探索未知的有着好奇心的年纪了。别人的18岁,也许是坐在风扇呼呼的教室下面,听着老师的潺潺教导,埋头做题的年纪;又或许是在球场挥洒着汗水,图书馆里看书陶冶情操的年纪,但是文中我的十八岁却是一个人孤身走在异乡旅行的特别的经历。

文中的我像是一根无依无靠的稻草,在不熟悉的地方,在不熟悉的路上走了整整一天,路上遇到许许多多的景色,可是随着时间越来越晚,我的定居之处也成了难题。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位看似和善亲切的“老乡”,我拿着烟换了免费搭车,可是车却抛锚了,一群人拿走了车上的苹果,还打伤了,想要上前阻拦的我,最后司机竟然也抢走了我的背包,跳上拖拉机走了。荒诞而慌乱的事情像是一阵狂风,带来呼呼大啸,离开时又留下寂静一片。我坐在黑暗中,坐在车子上,遍体鳞伤的我与遍体鳞伤的车子,我们在寂静中相伴,我也找到了一直在寻找的旅店。

而文中的我并不是认为汽车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旅店,只是在经历过慌乱后,我的心变得强大了,我发现了,我心中浅藏着的精神栖息地——热情、希望、善良、乐观。于是我便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旅店,我的“栖身之所”。

读完本篇短文,我知道了社会上有许多的残酷与冷漠,只是平常大多我们处在被父母保护着的一方温室,看到的都是花花草草的鲜艳与美丽,没有体验到花刺和毒晒。而现实社会会比我们想的更加无情黑暗与利益,我们虽然会受伤会疼痛,却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经历。受过苦难方能保持赤子之心,这是成长的最大收获。成长中要保持自己的初心与赤诚,不断摸索向前,遇到问题时不能灰心丧气。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和思考,才能收获答案。

所以,以后的路总要学会自己走,自己摸索。遇到问题也不退缩,坚定地走脚下的路,捕获属于自己的风景。

八岁的梦读后感篇7

本以为这本书是介绍某个人在18岁出门旅行的过程,令人意想不到的却是:这是由于11篇短篇小说构成,每一篇都贴合我们生活更多的关注是青少年的成长足迹。

青春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珍贵的东西,可往往越珍贵的东西,我们越容易丢失。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飞扬跋扈,有时又变得沉默寡言,又爱与朋友们疯狂。正如这本书所写,青春期的到来会让我们有所改变,变得独立,个性张扬,甚至有些叛逆。但这或许只是对于成人而言,因为时代的鸿沟,我们总爱与同龄人交流,而不愿与父母沟通。正因为如此,很多事情你懂而父母不懂,父母知而自己不知。可是成长却总有一个过程,我们会从懦弱中走出来,变得坚强。阿来的《格拉长大》叙述了十三岁少年的成长,他并没有重点关照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心理,而是探讨了青春期少年如何完成对生命起源的感悟以及如何独立承担起生存的重负,格拉用勇敢、善良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由此可见,青春期的少年不仅仅具有所谓的叛逆,更重要的是成长。

十八岁,已经算是成年了,意味着长大成人——摆脱幼稚、走向成熟,而《十八岁出门远行》所展示的冷漠的,难以把握的世界则令我们惊恐、惶惑。曾在《青年文摘》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是关于大人和孩子不同的.自我。主持人问了大人和孩子同样的问题“如果能改变身体的一部分,你想改变什么?”同一个问题,大人和孩子的回答截然不同——孩子们想要的是能让自己满意的自我,而大人们要的是一个能让别人满意的自我。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成长会改变我们所拥有的原有本质,但我们或许本就该历练历练,十八岁,出门远行,完成成人礼。 小时候总想赶快长大,因为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对它存在新鲜感,可长大后又怀念儿时的天真,《十八岁出门远行》会带你重回青春期,体验成长带来的不同感觉,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律动。

八岁的梦读后感篇8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著。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己的未来。路上,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因此,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接受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读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八岁的梦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