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后感作文7篇

时间:2022-09-27 09:02:23 分类:读后感

大家在上学时代肯定都写过不少作文,当我们对一些事物产生感悟之后可以写一篇作文,知道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经典诵读后感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经典诵读后感作文7篇

经典诵读后感作文篇1

自从上小学起,我就个性爱看书。所以,我读的书十分多,书架也摆满了我的课外书。但是,有一本书让我看了以后久久不能忘记,它就是老舍的《经典赏读本》。

它是一本由二十几所名校引领小学生的精读大师名篇,还是一本能提高现代文阅读潜力,有积累美词美句的名书。里面积累了老舍写的20篇名作,有《养花》、《小麻雀》、《落花生》、《猫》……

本书中有一篇散文我令很喜爱,名字叫做《养花》。

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儿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这篇散文写的是老舍先生一生爱花,视花如友,《养花》便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给报刊写的一篇散文。

这本书真是使我一生受用!

经典诵读后感作文篇2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在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一九六四年,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经典诵读后感作文篇3

新《边城》纪念版的封面我是颇为喜欢的,景致疏疏淡淡,朴素而有韵致。文字初读起来有些拗口,想来白话文写作之初其语言的应用与后来还是很有些差异,或者里面也有方言的关系。题记里写“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因为此书的写作是一种“无益之业”, 不适于“担心落伍的大多数人”。我虽然很少考虑落不落伍的问题,却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被作者放弃了的那类。

大约前一半的阅读经验是不那么愉悦的,或者说,与预期颇有些差距。待读到《八骏图》,还禁不住有了些恼意,这里面的学者与女子,其要务似乎倒在于相互试探挑逗,除此之外,看不出故事要讲什么。看到《逃的前一天》,才有些回转了心意。一方面难免去设想这里有作者的个人经验,一方面又是这个故事与我的期望有了些许的吻合。我想要的是现实的故事,但又不是任何现实故事皆可。我所需的是那类能给人希望、引人思索的现实故事。《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也有些意思。《血》是书中很短的一篇,结尾写到“一面看书,看到‘从血管里喷出的才是血’,医院白天所见到的血俨然还在眼前,我觉得鲁迅这个人,也不过是呆子之一,若见到事情较多,这呆话也不说了。”这让我不禁心头一跳,讲着边城翠翠温润故事的沈从文,也是见过了许多血的,所以,应该竟是很多时候引而不发罢了。紧接着的《生》也是极短的一篇,写了在什刹海卖艺的老人,这个故事是我喜欢的,故事中的每个人都给了我或多或少的小小意外。《大小阮》、《失业》是当时青年学生的故事,还有《三个女性》,应该是当时上层社会的进步女性。至于《慷慨的王子》,有点像讲述释迦牟尼的故事,但既是借了一个珠宝商人的口讲出,又加了一些别的议论,其用意大概也不是那么明显的了。

经典诵读后感作文篇4

在豆瓣上,我给《边城》写下了一句短评:纯洁的爱情却不得不(受)现实限制。然而,事实上,除了觉得开放式结局、爷爷的突然去世、白塔崩塌之外,我印象中对这部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还谈不上什么样的认识,于是我去看了一些学者的研究。

各抒己见:文本分析的多向性

学者对于《边城》研究分成几类,第一种,以“牧歌—乡情”说,其中又以刘洪涛2002 年在《文学评论》的《(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为典型,将文学作品与中国国民性、国家形象结合阐述,极力突显其文化隐喻,认为《边城》极好地表现了一种与《阿q正传》不同的国民性,并在细腻描述中展现中国传统的乡里社会,塑造了国家形象(杨瑞仁)。另有“乡情说”,认为《边城》表现的“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 ,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 ,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是对中国传统的美好追忆,并包含了对当时现实丑陋的批评(杨瑞仁)。

第二种,是“悲剧说”,认为全剧中都是善良的人,却未得善果,更催生悲剧之感,大老的死去,二老的爱情不得,翠翠爷爷去世,翠翠等二老而二老不回来等,这些都构建了丰富的悲剧细节,“悲剧说”认为悲剧的原因在于一是现代因素的介入,即那座碾坊,二是那座碾坊背后代表的中国传统的买卖婚姻,是对自由婚姻的一种挑战(杨瑞仁)。

第三种是“历史批评说”,这种研究包含大社会大历史的视角,将《边城》视为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冲突和矛盾,“那座碾坊”象征着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国乡里社会因此出现了新的冲击,小说展现了不同阶层对于新的社会冲击的不同思考和反映(杨瑞仁)。

殊途同归:符号学的分析逻辑

杨瑞仁的研究综述基本涵盖了学者研究的大方向,现在我结合这些研究方向说说自己的看法。其实这三种学说并不矛盾,也不冲突,相反,我们应该站在更具建设性的角度来审视和处理这些不同的学术研究。

关于“牧歌——乡情说”侧重点在于挖掘文本本身表现的中国元素,包括特有的边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边城—乡土中国”的再现是具体细腻的,这些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相信都能内敛于心,这些描述犹如电影画面或一幅幅中国山水画映入读者脑海。然而,这些中国元素本身只是文本符号。文本符号,也可以延伸至现实社会意义。这就会产生诸如“历史批评说”或“悲剧说”的符号分析。“悲剧说”分析了文化符号在中国特定社会语境下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因果,思考的问题是“善”为何产生“悲剧”、“美好”为何生出“悲剧”,悲剧促使学者深入文本符号,引申至现实社会,将文本中的人物映射到特定的中国社会环境,企图寻找到悲剧的原因。从研究的纵深而言,“历史批评说”比“悲剧说”更具广博胸怀和历史视野。因为当“悲剧说”只是将文本符号映射到中国特定的社会情境,而“历史批评说”则已经将文本符号引申到全球范围内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格局中,这种研究要求学者必定具有大格局、大视野。只有跳出本地区、本时代,以更开放的胸襟去研究思考文本符号,才能真正看清文本符号的更丰富寓意。

因此,如果仔细研读,会发现研究界的文本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符号的再现分析,第二是文本符号的社会分析。前者重视文本符号的逻辑关系、再现脉络,即文本的人物关系、剧情发展和因果关系等等,属于纯文本分析。后者则是通过象征理解,将文本符号引申到某个特定社会语境,将文本符号的逻辑关系、再现脉络解读为特定社会语境下的必然。

在罗兰巴特的符号研究中,文化符号具有两重分析系统,第一级符号系统是一个语言学系统 ,它由能指和所指结合成一个语言学符号并产生意义。第二级符号系统的能指由第一个系统的 “符号”构成 ,它作为能指与某个文化或意识形态所指构成一个符号。在两个系统中 ,能指与所指的结合都需要作为惯例的 “符码”(code,又译为“代码”、“信码”),或者说 ,“意指”过程的实现需要语言和文化的符码(郝永华)。

经典诵读后感作文篇5

今天我读完了沈从文写的《边城》,它讲述了撑渡老人与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作者用清丽的笔调写出了湘西浓浓的乡土味。

整个小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轻利重义,诗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生气。”边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老船夫是翠翠的爷爷。他忠厚、老实,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他给人方便而快乐,从而他的真诚获得了许多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肉钱,小商贩送粽子给他,水手们送枣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里几乎是不存在,现在的人们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斗气。没有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用别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丽。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表现出了人性美,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美丽的湘西。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牧歌般生活的向往,这和如今世界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世的桃源。这种宁静地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初始的本质的爱。

当今社会的人太过于浮躁,缺少了一种内心的宁静,许多人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成了“房奴”、“表叔”从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守财奴,他们缺少了心灵的满足,作者正是想通过湘西人们的生活告诉当今世人,心灵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满足。

经典诵读后感作文篇6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经典诵读后感作文篇7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教过的学生不下三千,人们把他和学生上课时的交流记载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好好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能够当老师了。我想起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资料,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可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没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我厌恶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来做自我所厌恶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红苕,我不想吃,就赶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在也没有偷偷地把红苕赶给爸爸了。我觉得我们就应学习鲁迅先生,为自我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完美,多么的和谐啊!

透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

《经典诵读后感作文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