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革命读后感6篇
要写读后感,首先要总结原文内容,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哦,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静悄悄革命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篇1
?静悄悄的革命》,让我们的漫漫暑假不在孤单。看着书名我疑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
静下心来悉心翻阅,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书中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其中我我记忆最深刻的要数“手势”教学。佐藤学教授提出观点:“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孩子,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孩子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也是如此,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再完整一点”这样的要求,可能每堂课都少不了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往往会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看了《静悄悄的革命》的其它几个章节就都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鲜活案例犹如看到了自己,让我进一步看清哪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从我做起,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篇2
暑假,认真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静悄悄的革命》。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例题3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通过浏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发现,这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它是平均分的另一方法——包含分,是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
结合课程标准和知识点,可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包含分,即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扩充“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传统的备课资料中建议设计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一是情境图的操作,8个果冻,每2个一份;二是一堆学具,每2个一份,使学生既明确分的方法,又在头脑中搜寻前面学习的“等分”。然后将情景图进行对比,让学生的通过回顾、比较明确此种分法得到的结果:每份也是同样多,突出平均分的含义。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思路进行课堂教学,将会是平铺直叙,毫无悬念的,学生按部就班,机械接受,激发不了学习的兴趣。
我想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调整:
1、改编了原来教材中出现的分8个果冻情景,把例题改为按照不同标准要求分12颗糖果。先让学生体会“每2颗分一份”的实际含义,再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协调统一,强化学生对平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达和含义的理解,为除法含义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将分得的过程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2里面有6个2。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完成‘把12颗糖果,每6个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的教学。再把两种分法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要分的糖果总数虽然都是12颗,但是每份的数量不同,分的份数也不同,分析理解6个2与2个6的区别。为后续学习除法平均分成几个几打基础。
2、随后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12颗糖果,除了每2颗分一份,每6颗分一份,还可以每几颗分一份,也正好分完?通过每3颗、4颗、1颗、12颗分一份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加深对包含分意义的理解上,让学生体会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数量关系。
整个新授都是以‘把12颗糖每几颗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贯穿教学的,旨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把同一个总数平均分,每份的数量不同,分成的份数也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分法,体现一题多解的数学思维。
正如佐藤学博士说得那样——“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愿我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篇3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深刻的理论积淀,说理透彻,通俗易懂,立足于真实的课堂实践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一线教育工作者颇有启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让我深受启迪,作者对教学中形式主义鞭辟入里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浅,佐藤学先生平易、深刻、务实的工作态度,讲究实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还课堂于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样也是广大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喊得越响效果越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转变。
佐藤学先生在他书中给我们提到了“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里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追求虚假主体性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中国的课堂里也同样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上课,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时刻不住地点头,高高地举手。有的班级上课,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而思维却是僵化的。这两种类型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课堂,它们都是主体性的假象,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其主体性,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也不是保持身体端坐,而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课堂学习和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尽情地释放自己,调动自己的各个思维感官,把自己融入整个课堂,融入整个群体,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应、相互应答。以此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课堂需要倾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倾听这一话题时,一位参与调研的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面对着学生,专心地全部接纳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听到学生精彩的问题回答,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学生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想法和情感。”这是教师倾听的意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思维情感的发展。如果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师和学生进行棒球投球练习。学生的发言好比投球,教师倾听好比接球,不管学生投的球如何,教师都能够认真对待,力求准确接住球,学生投球的兴致便会高涨。这样的快感会促进师生更好地玩好这次投球练习。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当学生发言时,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的倾听至关重要,它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倾听,不仅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它是架起师生之间友好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倾听,师生之间的倾听,生生之间的倾听,以倾听这种方式来传递相互间的尊重,促进各自的成长。
课堂教学的革命早已静悄悄地打响,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怀着对教育的憧憬与希望,投身于这场革命。佐藤学教授的观点给我们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引领着课堂教学变革的潮流。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精神食粮。课堂教学革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改变课堂,改变学校的道路。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篇4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曾有这么一句话:“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篇5
利用闲暇之余,我静心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这本著作是由日本的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我想同样是亚洲国家,教育一定是存在互通之处的吧。本书作者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出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同样是我现阶段需要去不断思考与实践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举手,乐于发言,相比于安静的课堂我更加倾心于热闹的课堂。我总是觉得热闹的课堂代表孩子们都在认真听课。如果一节课中孩子们静如潭水,我会努力引导孩子们回答发言,但佐藤学却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来得重要,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是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是师生之间相互的学习。课堂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我们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讲,而很少注意学生是否在在用心倾听。在一个学生表面热闹但没有好的倾听习惯的班级,首先就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
真正的倾听,就是认真去倾听品味学生的发言,体会学生传递出的复杂心情。作为教师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语句来讲解,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互相交换意见。
佐藤学老师的精辟之言发人深省。他还提到了应以学为中心,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所以“以学为中心”应该是围绕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构建的课堂,将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性放在第一位,唤醒学生的内心驱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因此,需要教师聚焦学生的学习,有矢放地选择学习的内容。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说,不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在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讲得少,学生讲得多。我经常困惑,那么我应该说些什么呢?第一,我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我应该交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调控。真正以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该做到张弛有度,轻松自在。
我想,教学的过程正如静悄悄的革命,需要老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去滋润每一位学生,做到与他们共进步共成长。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篇6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在每一年的继续教育中,我都会陆续地接触并学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同时也观摩过一些在课程改革中大胆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学校,如泗县灵童学校的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我也曾经想把这些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到我的课堂上,但在半途中就被我抛弃了,究其原因,我认为责任在我自己身上: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教育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尝试、实践、反思、改进中,才能得以发展,才能有所进步。作为教师,只有勤于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悄悄的发生改变。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丰富典型的案例、清晰明了的板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在悄悄发生变化的教室和教师,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级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正是这种理念的指导和影响,有部分的教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着做出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内容,也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故意创设悬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确,这一系列的变化,使现在的教室充满了活力,由原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从而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然而,在变化的背后又显露出一些尖锐的问题。
1、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把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授课时间总和固定在不超过5分钟,剩下的40分钟全部交给学生,这短短的5分钟,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这值得深思。这种对教师的授课时间进行硬性规定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妥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当课堂上教学秩序混乱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时,老师应扮演一个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学生在课前已经会的知识不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能够学会的知识不说,对于学生通过交流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该放手时就放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新知的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抵达知识的彼岸;“该教师冲锋陷阵时,绝对不能退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时教师就应该冲出来,为学生指引方向,排忧解难。
2、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现在的教室里,处处都洋溢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浓郁氛围,现在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于是乎,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问题探究失去价值、气氛活跃假象等,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的话题,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充满学习激情、兴趣盎然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取新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