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转读后感8篇

时间:2023-06-17 17:02:31 分类:读后感

读后感需要着重表述个人的感受,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写的出色是可以养成不错的好习惯的,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东坡转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东坡转读后感8篇

苏东坡转读后感篇1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转读后感篇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只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老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曾经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己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只有现在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有希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起继续向前。

苏东坡转读后感篇3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苏东坡转读后感篇4

东坡仙中人,禅悦聊自适。——题记

我最喜欢的书,是《苏东坡传》;最敬佩的人,则莫过于苏东坡了。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温柔;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桀骜不驯。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其为“大自然的顽童”,苏东坡正是因为这股率性和倔劲,才让他在什么情况下都有着一颗乐观的心。官场似海,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贯穿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性格,注定是处于浪尖之上。他的正直,他的调侃,让政敌们恨之入骨。

于是就变成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林语堂形容其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巨儒的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厚道的法官”。或许正是因为乐观的性情,因此他受尽小人诽谤。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去管理人民,他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与农人谈天说地。他纵情山水,但又同时装点山水,于是便有了苏堤。在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他的泪水,而是看到了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林语堂在写这本书时,并没有将东坡的形象美化,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东坡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可就为政敌们留下了一个把柄。另外,林语堂还引用了大量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东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出这样的抉择的。

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将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干劲十足的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令人神往。林语堂对苏东坡独特的理解,让人加深了对苏东坡的印象。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茗。虽只尝一口,却回味无穷。

苏东坡转读后感篇5

?苏东坡传》终于看完了,一方面俗务缠身看得慢,另一方面是写得太好了,不忍掩卷。作者林语堂先生不愧是大师,几十万字夸一个人都不带重复的,使我们有幸与一位天才有了全面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先前认识的东坡居士是何等人也?大文豪、一生漂泊流放的落魄官员、一位创造了菜谱的美食家。太肤浅!如果我来评价,应该再加上,东坡先生是一位让人无法仰望的天才,一个忠诚于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痴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父亲一样的兄长,亲切的朋友,随遇而安与邻为睦的和蔼老人,甚至是政敌眼中打不死的小强。这些还不够,他还是一位有独特见解的经济学家,用富有远见的判断力和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了辖区内由灾害引起的饥荒。他疏浚河道,整治西湖,造福百姓,是一位治理有方的能吏,甚至还兼任一段时间的浙江军区司令,整肃了军营风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从不恃才傲物,每一个流放地的上至官员下至贩夫走卒农妇,皆为朋友。当他从海外流放归来,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众人争睹风采。

东坡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从容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既能安居翰林谋划天下,亦可在每个流放地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结庐而居。在其位谋其政,处江湖之远思其民。他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在一生经历了无数严重的政治迫害里,总能在山水、醇酒、诗词歌赋中找到平衡,最后他居然宽恕了不断施害的恶毒的政治对手,彰显了博大的胸襟。

这绝对是一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在这面镜子前,那些自称中国文人的,不过是些懂得识文断句粗通文墨,用以为生的俗人罢了。

苏东坡转读后感篇6

孔子、李白、苏轼,诸如此类名流大家孜孜不倦地活跃在我们的课本中,被后人冠以文学家、教育家等名号,神坛高筑,仅凭几首诗歌词赋太难判定这个人究竟是何种情怀,所写的诗词是逢场作戏或是发自肺腑?

而他们的自传他传无疑是相当不错地资料借载,我们知晓苏东坡,因为他旷达的诗歌文风,他乐观豁达的语言,当然也少不了他与政敌王安石的处处交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评价苏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与百姓亲近的政治家”字里行间有对苏大善大美的极力赞扬,而为衬托苏的高度,王安石不得不被作者牺牲,“王安石的新法,正是一切集权制度的集中体现……他信奉“一个国家、一位领袖、一个声音”的信念”又以王类比王莽,更批为“妄想狂”,仅凭我个人而说,看起来对王是否有些不公,“一个国家、一位领袖”是很明显的法家思想,林即以一个后世的眼光评判,这只是在当时大环境下文人思想的局限性。传中对王安石并不仅一此批评,但……窃以为没必要,王在苏乌台事变时“一言而决”救其性命,与苏交往也极有风度,而作为苏传的撰写者,林先生看起来比苏还憎恶王,有点有趣,个人色彩算是浓烈,也可足见林对苏的狂热仰慕。

但上述仅是对其的些微小瑕的点出,却也不难理解林这样的态度,苏的个人魅力的真是中华历史中浓墨的一笔,或许“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可说明相当一部分问题,苏的一生有三次贬谪,余者文人被贬,大多以诗词泄愤,苏固然也有,但黄州自号东坡居士,发明东坡肉,杭州建苏堤,儋州“我本儋耳氏寄身西蜀州”于峦地开学堂,不须要后世粉墨,这样的苏东坡已足令在下敬佩,生活让他挫折,苏东坡欣然饮下,回敬茶一杯,这样是苏的乐观,而变法中,让“政府不与民争利”是他的仁。

但正如开头所说,无缺的是神,苏不过是个凡人,苏也有失意狼狈落魄之时,譬如说苏轼晚年受佛家影响,又于常州痛丧幼子,这个乐天派也有对人生的迷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惊鸿踏雪泥”“人生若逆旅,我亦为行人”种种诗句,可窥探一二。

再者,苏的性格并不如传中塑造得那么无憾,或者说苏的人格伟大,但缺憾在其政治上,以愚一家之见,苏的性格不应入朝为官,更适合地方小官,原因有三,其一,苏文人风格浓厚,上书也有个人风格,于是酿成乌台之变化;其二,正是我们所褒扬的乐观裕达,说丑点叫随遇而安,他没有张居正的隐忍,也没有当权宰相的铁腕,对所处的环境会尽力让自己去适应融入,十分成功,不得不说,回济州时,幼子死了,人直接就上书留在常州了,看这风景好…。适合终老…作为一个政客,但淡然了……其三,最致命的一点,苏的天真,他不会去逢迎,哪怕假意,就十分直愣子地自己坚持着夹在新旧两派中间,好不尴尬。苏是一个有系民情怀的人没错,但是情怀并不能当饭吃,苏企图以一己之力抗衡一个党派,一败涂地,似乎勤苏在政治上并未有大建树,反而被贬时贡献相当大。

苏东坡转读后感篇7

子展,苏子展。我不知道一千年前的宋朝,是否能像我称呼先生的名字一样温柔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童年在学习先生的诗歌。只恨当时只会背诵古诗,无论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的忽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和作者。那时候,我觉得诗人都是枯燥的,自命不凡的,不仅有那么多的悲伤可以谈论,而且我们写的诗也必须由后人背诵,这是超级难记的。

苏轼啊,这个学生一生被流放到了好多好多不同地方发展的人啊,这个国家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艺术史上都留下了一个深刻文化印记行为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发展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进行思想,初中学生之后中国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不能没有教育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成为可能存在只是企业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可以叙述方式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进行中考结束后的那个自己空闲暑假,我就想通过尝试可以了解学生一个中国古人,机缘之下我们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寿司疤痕被放逐到荒凉的赤壁,也喝,并与船上的客人聊天。客人谁做只是写幻想,只是一个他心目中的“寿司”,“将涵盖其中改变尽收眼底,世界是不是到时候,它并没有改变,因为,所有的事情,和我没有结束“。

他说:“船从那时起就死了,河和海使他们过余生。”但他写完这句话后,就上床睡觉了。还有,张先年今年80岁,嫁给了一个18岁的女孩,在婚礼上他可以取笑一个“树梨压海棠”吧。苏先生的心总是那么明亮可爱,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发展作为中国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得到治愈自己一颗学习疲惫的心了。

书中我们说道:元气得到淋漓不断富有中国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总是非常不容易进行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环境艰苦也能活出一个多姿多样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像一阵清风,一轮明月,“我可以陪玉帝,下可以陪着袁农民乞讨。世上没有人。”他死了,离开了我们很多。是他内心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喜悦,是不朽的,每个人都会看到。

苏东坡转读后感篇8

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但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转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