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颂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3-06-17 13:01:43 分类:读后感

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人们对名著故事的分析,为了将在书中得到的收获记录下来,我们都要好好的写读后感,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道德颂读后感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道德颂读后感模板8篇

道德颂读后感篇1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我抵挡住寂寞,孤独,也可以让我接纳自身的缺陷,也让我在无望的时候给我信心和支持。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道德颂读后感篇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颂读后感篇3

16日——20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选择新鲜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3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当然6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颂读后感篇4

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当数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极其精炼,只有八十一章,总字数加起来不过五千。但老子用这极其精炼的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尚不能一一参透。在这里只能凭自己理解写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体会《道德经》,主要也就是体味老子的“道”,体味老子。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老子对“道”有种.种构想,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因为虔诚的推崇,他赋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也使得这个概念成为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总的来说,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先说安邦治国。《道德经》中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在治国的过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国者的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遇到灾害站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去救灾,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经》还说:“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则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则国家就幸福昌盛。还有,只有“以正治国”,即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为政清廉,处事大公无私,执政为民,执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执政者的江山才稳固。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学习其中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中可以提炼出来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十分之多。而且其中所载的修道之法,多为老子自身的体验,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从确立目标,到调心、调气,排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功境,最后完成与道,真理相合,无所不及。普通人顺着老子修身养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

道德颂读后感篇5

?道德经》这本由老子著作的经文短短五千余字,便道尽了世间种种。其内涵丰富,语言简练,包含了很多对于人生,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看法。人们便是穷尽一生,也难以完全悟透其中真意。

当然,《道德经》其中蕴含的道理并没有那么简单,现实中的对于《道德经》中的看法,是用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的。哲学是人类理性的巅峰,是智慧的结晶。用这样的思维来解释《道德经》固然没错,但是解释的却不够全面。人类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单纯的去用理性的思维而忽略感性的思维,这在出发点上就出现了偏差。当然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并不是说说就能达到的,这需要的是掌握一个巧妙地平行点,让理性与感性在一个状态下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道德经》是著作于中国的春秋时代,那个时期正是对于人自身的探索时期。所以说注解《道德经》中宇宙观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所以说《道德经》是研究人本身的一部经文。在中国古老的传说里,有仙神之说。他们隐于名山之中,游离红尘之外,可长生,可不老。只是有一颗大自在之心,与世俗里追寻大自在、大逍遥。这些传说在现实的人来看合适荒谬,但是在中国古老的历史里,这些传说能够经久不衰,且不断的有人追寻着,这本身就值得思量,或许有人说是心理作用的体现,但是什么样的心理作用能够持续几千年。这其中或许有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仙神也不一定真的不存在,没有见过就不要否定一件事,时至如今我们都无法证明传说的真假,那就不要忙于否定。

在道教几千年的发展来看,《道德经》一直都是其至高无上之圣典,无数隐士,道士参悟其中,不能自拔。那么《道德经》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我们可以追寻原点。隐士、道士追求的是天道,他们是修行的。那么《道德经》是否就是指导人如何修炼的法门呢?这有待商讨,但并非毫无道理,这是有一定根据的。姑且这样看待,会发现经文里许多不显得语句,能够讲得通。

有科学家提出人体内存在的隐藏潜力是无比惊人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激发这些潜力,这些隐藏的潜力也就这样,基本上不会有被激起的一天。但是事情并非绝对,这个世上是有教人如何开启潜力的法门。那就是《道德经》,这一部经文就是教人如何开发潜力的,是教人如何沟通宇宙,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思想之一是“不争”,当然这其中体现了很多不同的意味,“不争”是不与天争、不与人争、不与己争。使自己永远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就是不争,不争也有不刻意的意思,就是不要刻意的追求一种状态,这只会适得其反,要顺其自然,一切看缘分而定。正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或许你本不应该得到,但你强行得到,一时间你会得意。但你总会失去你得到的,并且是加倍的失去。凡是种种,自有定数,人怎可逆势而行。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另一种思想就是“不要强盛”。春,是最有生机的季节,万物萌发,一切皆处于细微间,并不强势。而夏,是生机最强的季节,万物生之巅峰,无可比拟。细究两个季节,春虽不强势,却生机勃勃,一切生灵皆在生长,有无限之可能,反观夏虽然强势,有最强的生机,但不久之后就要走向衰败。所以说盛极必衰,这在人类世界也是说得通的,不要追寻更强的状态,这样只会自取灭亡,而是要保持一种并不算太强盛的状态,这样下去人类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才不会灭亡。

人生中有很多真谛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修行,以一颗平常之心于红尘之中,便是修行,是修心。无所谓成果,只是一种心态,是传说中的心如止水。不争是为争,不求是为求。让我们在这红尘中,修身修己。

道德颂读后感篇6

中囯是一个文明古国,道德风范传承几千年。中华民族素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风尚。进入新时代,公民道德更要有新要求、新目标、新水平。近日公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奏响新时代文明和声,需要人人付出努力。“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公民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文明有序,离不开公德,离不开每一个人付出努力。人人付出努力,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讲道德、守公德的人默默地付出,维系人际和谐、社会公序。比如,一对情侣装修婚房,因担心施工噪音影响邻居休息,便手写小卡片提前告知,还送上糖果和毛巾。其中蕴含的为他人着想的公德,体现出“细节之中见文明”。又比如,一家长悄悄赤脚行走的照片曾在朋友圈疯传。这位家长到学校给儿子送东西,因担心高跟鞋声音太响影响孩子学习,遂脱下鞋子赤脚在水泥地面上行走。这位“赤脚”家长获得网友普遍赞誉。还有,下雨天,在杭州的一辆公交车上,被淋湿的座位上醒目地写着一个“湿”字,以提醒乘客别弄湿了衣服。网友对此评价道:“贴心,看得心里暖暖的。”大家都为司机点赞!生活中,一个善意的文明举动,会温暖许多人,体现精神之美、行为之善、思想之真。

奏响新时代文明和声,需要时代新人传承。时代新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是一种传承;团结一致、奋发昂扬、增强民族自信心是一种传承;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传承。在思想上,时代新人必须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大善做不了,小善不想做”的狭隘心理,从根本上理解小与大、私与公、家与国的利益;在行动上,时代新人必须自觉培护社会公德,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功利目的,唤起公共责任心、公民义务感,知行合一,肩负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职责,敢于担当,敢作善为,高挚公德火炬,引领公德高地,势力把“自我”造就成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见贤思齐。让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的种子发扬、光大,讲好美德故事,奏响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和声,德耀中华、德佑未来一定会成为现实。

道德颂读后感篇7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德经》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道德经》代表了作者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为《道德经》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人们根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从思想和行为上仿效自然,以确定处事原则。按照自然的要求处事,就要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办事要顺应民心,遵从自然法则,做到量力而行;始终不好胜争强,而要大智若愚,能委曲求全;还要不追求名利,事成后就功成身退。所有这些处事原则,既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概括了富有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的。二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依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保持“清静无为”状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规律,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显然,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处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而决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想、不做,结果什么事都会自然而然的办好。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党员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我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道德颂读后感篇8

在这一章里,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站在人的思维方式上,更是站在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之上的角度来阐释自己的思想。道家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的相处才会更长久。而如今人们早已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人类欲望的无限制扩张让人们对赖以生存几千年的自然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为了成就一己之私掠夺各种资源以占为己有。可叹的是就连没有思想的花草树木都知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回报天地,可我们人类却一直在破坏环境,却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够成就我们的天长地久,反而会摧毁我们自己。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提出了“利他”的观点。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正是因为天地的无私包容,才养育了万物,从而也成就了天地的永久存在。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意在说明,只有将天下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才会更有助于实现自身利益。这一点和儒家思想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老子在本章里还提倡无我无为无私的品德,只有象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反馈给天地,如此反复故能长久下去。如果一个人考虑事情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做法只能算是目光短浅,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利益,却不能长久的拥有。如果能谦虚的退居人后,认真的倾听更多人的想法和建议,然后提出提出对大家都有帮助的利他的建议,必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拥护。

人本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事物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存在看作是合理的,但人们也正因为此陷入到局限于自我的狭隘之中,从而束缚了身心的自由。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患得患失中苦苦的挣扎,这样的日子又有何幸福可言呢?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一个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颗天下为公的赤子之心。有些人处处彰显自己,在人前炫耀,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更难以成长、承担人生的重任。飞扬跋扈者难免惹来横祸。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还提出以无私成其私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不会喜欢一个处处算计、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相反人们更容易喜欢一个阳光热情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喜欢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地善良总是为了他人着想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想去帮助他。所谓的吃亏就是福就是这个道理。在利益面前我们退让三舍不一定就是坏事,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互相残害以打败对方夺取利益这是人生的成功吗?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拥有一个悠然自得超然外物无比快意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我们只有达到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互相依赖才可以更长久的生存下去。正所谓道体永恒道用无穷。

《道德颂读后感模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