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生》的读后感7篇
读后感是丰富个人阅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的记录我们读书的内容,写读后感就是不错的记录方式,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季羡林《人生》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季羡林《人生》的读后感篇1
路遥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他写了很多的小说,今天,我读了他的小说《人生》。
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再到失败的过程。尽管它本来就是要么重返农村要么失败,但这对像高加林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即使他具有丰富的经济实力和非凡的才华,却无济于事。现实就是这样,他不会被人的意志所转移。
高加林经历了与乔贞的恋爱。高加林最寂寞的时候,乔贞给了他最细致的照顾,乔贞给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也许如果加林不去这座城市,乔贞将成为他的妻子,是的,而且可以肯定,他们将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加林去找了一个属于他的人不属于他的地方,他的心变了,他开始看不起乔贞,他的心很高,他认为妻子应该是像雅萍这样的女人,具有文化,修养和家庭背景看起来很好端庄。
他找到了,但是他没有得到。人的良知是最公正的。最后他受到了惩罚。最后他一无所获。即使是像乔贞这样的女人也无法回到他身边。
阅读全文后,悲伤的心情笼罩在我的心中,就像乌云一样,它无法分散。归根结底,高加林的悲剧是由他自己造成的。现实中,有多少这样的艰辛悲剧?生活之路充满了各种诱惑。就像潘多拉盒子一样,也许您只看到它鲜艳的外表。一旦打开,它就会让你一步步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想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又是那么的难,甚至于,有的人一旦开启了欲望就像吸食了毒品一样无法克制,当欲望占据了他们的内心时,贪婪就是一条的毒蛇,喷射的毒液会侵蚀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深深陷入泥潭却无法自拔。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生》这本书带给我很多哲理……
季羡林《人生》的读后感篇2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精通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wg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读罢全文,我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知道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后来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必须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面对积极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这种心态。另外,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季羡林《人生》的读后感篇3
人,在匆忙的脚步中一点点走完命运的纹路,甚至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利益。命运,一个神秘而又略带悲伤的字眼。古希腊神话中说命运就是悲剧,命运是定数。那么人生与命运的关系有没有什么标准答案,难道仅仅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注定了今生悲欢离合,而我们仅仅是在机械的执行着?在这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流光溢彩,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我们就像漂流不定的浮萍,想知道宝石琉璃下,人生的真实。
虽然镜子总是能映出在自己的身旁演绎着的惊人相似的一幕幕,但,只是些美丽的虚像。
或许人的本性就喜欢这些光滑透亮的东西,比如镜子。古人以铜为镜,现代的玻璃,水晶,初衷无非是想看看自己的面目。可当镜面越来越奢华的时候,我们却从镜子中看见了许多周遭的美丽的真实虚像。真实因为它的确在我们的身边上演;虚假,因为到头来镜中花、水中月,只剩下那般可以看见却无法触及的妄然。米兰·昆德拉说,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
我,又何尝不是?整天喊着“压力大啊,作业多啊”要“造反”,可还是规规矩矩的在学校里读书。寒窗苦读,一时半会也见不到读书货真价实的好处,便偷偷的望向电视剧中,那些上流社会奢华靡烂的生活。羡慕他们的自由,轻松,没有负担,不用思考。当然这只是一种对未知的生活抱着远远的敬畏。因为,在镜子中,这种腐朽被我的眼神涂成了模糊,没有盖住自己粗糙却真实的面目。可是银幕后的那些真实范本却实实在在的失掉了自己,轻的高高飘浮在风的上面。看似无忧无虑,潇洒大把大把的挥霍着自己的年华财富和感情,来获得一时的快感和虚荣,骄傲地俯看着浮华带来的人们的仰视。他们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待到焜黄华叶衰,一切的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那些虚无的美丽就像镜子里的繁华,只是过眼云烟。它会残酷的和现实一样瞬间回归。到头来,一切都是个空。
人生真实,在于人们正确地看待泥沙俱下生活,正视黑色的土壤,而不一味仰望蓝天,自命清高的虚伪。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才能体会到人生朴素但真切的充实快乐。
虽然它永远和你保持着距离,永远呈现虚无的画面,但你却控制着镜子里看似难把握的世界。
其实镜子也是无辜的,它只是真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不要一味怪它,那些虚像,也都是有真实的光线而形成的。它永远呈现和你一般样子的故事,无丝毫差别,虽无情,但这就是生涯。它是命运,是人生,更是朴素的生活。所以归根结底,无论镜子里是什么,是真实,是虚假,是繁华,是荒凉,都是我们定的。我们在命运的背上,固定的纹路,我们却可以用不同的观念领悟他。书中说,通常当人生谈到生涯时,总觉得有太多的不可把握性,埋藏在无知中。其实它并非想像中那般神秘莫测。
有很多人说过,人生就像登山,不到,看不见世界至极的美。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录像,实在不行就坐缆车,用最少的时间达到目地。可是,这就少了那一步一步的充实与踏实,和感觉一览众山小的来之不易感。登完山后人们都是要回到山脚下的,或许景色也只一般般,中途放弃的和坐缆车人会得到更多的时间,或许你也会为此受伤,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可是这就是人生啊,没有什么事是付出与回报永远相等的。重要的是登上山顶的那一刻骄傲和满足,我们正是因为这一步步而成长。镜子里的美好不会为我们久留,因为这只是表面。但它带给我们我们的美好回忆,却真真实实的刻在了镜子上,将永不磨灭。
人生真实,在于我们的不断努力和开拓,它才变得真实。当我们不再过分在意镜子里表面的图象,而真正关注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时,人生便因为你而真正有了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只有靠自己把握;自己的真实,也只有自己去理解。
镜子亦正亦反,亦实亦虚,更只有我们自己可以控制。
人生真实如镜,人生如镜真实。
季羡林《人生》的读后感篇4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
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人生》的读后感篇5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人生》的读后感篇6
师范刚刚毕业的时候,曾经买过一本路遥的《人生》。后来被同学借走了,轮流阅读之后,再也找不到了。毕业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从网上买了这本书,读起来依然是那么引入入胜。虽然工作很忙很累,但是忙里偷闲依然还是在两天之内读完了这本书。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是自己的内心最安静,也是精力最集中的时候。读小说我是最容易陶醉在情节中的,因为作者写出的故事情节总是那么扣人心弦,让人阅读成瘾。而且读起来内心感到无比开心和充实,有时候就像刚刚被熨斗熨烫过的一块布那样,那么平坦,那么舒适、整洁。
我们的内心被世俗已经冲撞地过于俗气了,沾染了太多的灰尘。有时候真的需要用这样的文学作品来洗涤一下。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干净一下,明朗一些,也能够卸下太多沉重的包袱,让内心轻松地一路前行。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有趣,减少一些俗气,多一些灵气。
读《人生》这本书,仿佛带领着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走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却很少。就像文中的高加林一样,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新青年,有能力,有文化,有才干。但就是走不出大山,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或许是他的心里素质在作怪,他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眼界很开广,但是现实很残酷。命运的捉弄只能让成为一个农民,但是既然已经成为了农民,就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新式农民,但是他没有做到,他心中依然对外界充满着无限憧憬,做着不务实际的梦想。干活的时候没有集中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做,而是心猿意马地做着农民的活,心理却想着别的工作。这样心不在焉的工作方式或许注定他人生会遭遇很多波折。
季羡林《人生》的读后感篇7
读完《人生》,有几点喜欢想说的:
我还是最喜欢开篇的一句话“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我也坚持认为善良纯朴善良金子般却没文化的的巧珍和有理想有抱负也确实有能力的文化人高加林确实不合适,他们的爱情只是个甜蜜的错误,各归其位,各行其路,找到适合他们人才好。
也喜欢微笑面对人生的德顺爷鼓励加林重拾信心的话语:“他用枯瘦的手指头把四周围的大地山川指了一圈,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做错了,年轻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从痛苦教训中站起来生活下去勇气。
还有一直喜欢路遥寓景于情的乡土化语言描写,让那山那水那人的纯朴清新善良可贵的一切留存人心底,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