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冰的星星树读后感5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书上所写的了解,为了将在书中得到的收获记录下来,我们都要好好的写读后感,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鲁冰的星星树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鲁冰的星星树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星星也偷笑》这本书,倍受感动。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亲情显微镜”“抒情望远镜”“生活放大镜”“旅行广角镜”。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完整的,长长的人生旅程。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最可爱的感觉和她很多年所经营起来的文觉修养,将人生浓缩在了一本小书中——对家人的亲情,对世界的激情,对万物的温情,对生命的长情,对她的童年回忆和她的镜头文字下的以充分体现。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唠叨说:“打你是为你好,爱你的表现”。我偏不信,每次妈妈打我,总是要在心里抱怨几句。那一次,妈妈出门了,让我在家里好好做作业。我满口答应了,可妈妈前脚刚走,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电视机前面,拿起遥控器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找到我喜欢的节目,看了起来,看的真是不亦乐乎,正当我看到精彩的时候,突然,一只手拧住我的耳朵,揪了起来,“啊!啊!好疼啊,快放手”。我叫喊道。“我不是叫你好好做作业吗?你为什么来这里看电视?”妈妈说。因为理亏,我心绪地低下了头。妈妈拿起鞭子说:“看我这次不教训你”。说完就是一顿毒打。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我远不如《星星也偷笑》的作者,她的那种精神,很值得做我们的好榜样。
鲁冰的星星树读后感篇2
这一周,我读完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一本书,对此,我领略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星球的壮丽。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太阳系里一些星球离我们地球的距离以及测量距离的方法。本书首先介绍的是月亮,因为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在人类登月之前,人们一直在探索地球与月亮的距离,这令许多科学家头疼不已。但还是有科学家想到了办法:先向月亮发射雷达电波,计算出往返的时间,再根据雷达的传播速度,便可求出大概距离。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个粗略值,随着人类科学界不断进步,地月距离大约是38万千米。
等到人类登月后,他们就把目光放在了太阳系的中心——太阳。太阳是一颗不动的恒星,它离地球比地球离月亮还远。如今人类造出飞得最快的飞机——1秒飞1千米,但是如果要飞到太阳也要飞4年九个月,可见太阳非常远。但科学家们仍然想出了办法:当金星在轨道上正好在地球前面时,科学家从地球两极点发射雷达电波,测量金星与太阳的角度,用视差法测量出视差距离,就可以得到日地距离了。
科学家们把日地距离当成一个长度单位——天文单位。这把“尺子”一直沿用至今。人们用这把“尺子”测量了火星、金星、海王星等星球的距离。目前,人们已经测量了许多银河系中星球的距离,人类测量的最远星系的距离距太阳系约一百多亿光年,可见宇宙的浩瀚啊!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之大,人类探索宇宙的功劳都归功与科学家,所以,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鲁冰的星星树读后感篇3
在这个盛夏,我阅读了许多书籍,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星星也偷笑》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桂文亚,桂文亚的文字简洁但又不失优美,她笔下的字幽默风趣、栩栩如生,仿佛让人脑海中浮现出故事的情景。
?星星也偷笑》这本书叙述了桂文亚童年的经历、长大以后的生活以及旅游的所见所闻。其中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是亲情显微镜这部分中的“好像好苦的巧克力”与生活放大镜中的“细水长流读好书”。
“好香好苦的巧克力”主要讲了“爸爸”从香港带来的巧克力从“我们”一开始的不喜欢到渐渐明白了它的含义而喜欢上它。至于它的含义,其实是为了回味、“怀苦”。就像有句电影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吃到什么味道”。
“细水长流读好书”主要讲了“我”的读书方式。现在的人都用电脑、手机打字,因此有些人只要打出拼音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那个字,就是说只要会认那个字,就可以打出来,所以很多人都忘了怎么写汉字了。作者以自己举例,告诉读者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焦虑。我也有一套读书方法,这对我自己来说十分有益。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书上的文字要一个一个字地看,千万不能一目十行;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书上;在阅读完这本书时,我会整理一份思维导图,以此加深记忆。
在今后,我们也应该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你坚持长期阅读,一定会有收获的!
鲁冰的星星树读后感篇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方法、积极向上的态度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两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客观的估计,抱有不确定性心理,就会导致悲观,从而动摇信心甚至改变发展方向。
因此,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是方向问题。明确的方向使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方向的把握,要注意:
第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当时的局势时,既能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能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并与国外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中国的革命环境应该说是略占优势的结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革命力量即使受到一定的削弱,也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点燃革命的高潮。
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文中毛泽东同志透过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社会背景,当今社会,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科学分析问题实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
第三,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战,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在对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方向,也更有利于我们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是方法问题。
鲁冰的星星树读后感篇5
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当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期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可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必须会比西欧快。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也是很自然的。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此刻虽仅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期望。
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