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读后感7篇
认真写好读后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阅读相关的著作,优秀的读后感都是包含了自己对于书籍的理解和分析的,下面是尚华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女心理师》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1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xx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爹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范文 网 )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如果用学术的角度去判断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说里,能够通过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传达出一种治愈的力量。再奇特的行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动力,那就是心理的灵魂的伤痕。
没有一颗仁爱的心,是看不见这些伤痕的。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2
毕淑敏的最新小说《女心理师》,花了两天时间啃完了,读了以后的第一感觉是,相当不爽,哽得厉害,所以在博里把这根刺吐一下。
作为小说,毕淑敏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双线并走,一条写主角遇到的案例,另一条写主角自己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意思,读起来也觉得很有悬念,很吸引人,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这里,更想说一下的是里面涉及到的案例。
不管是女主角咨询的案例,还是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作者更多的是把笔墨放在了案例的内容上,在书的一开始,就用了一堆案例来吸引读者眼球,有老婆咨询后就回去自杀,来兴师问罪的老公;有预谋杀掉要成为自己新妈妈的可爱小男孩;有女朋友跟男人跑了的女同性恋;如果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心理咨询的人,看到这里,肯定是在震惊后急欲阅读后面的内容。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案例的治疗和咨询,作者却几乎没有涉及,没有提到应用的是何种手法,如何开展咨询,就算提到,也都是匆匆一笔带过。这样,在起承转合的时候,转和合的部分就显得有些僵硬,过渡和变化太快,人物的说话方式及思考模式也有些雷同,觉得案例的真实可靠度有了折扣。这样感觉就好比八卦新闻,出车祸了,大家一起堆过来,看一下热闹,就完了,至于后来事件如何处理,伤者如何治疗,似乎无人关心。
此外,关于主角自己的问题,是让我觉得尤其不爽的。首先,主角自己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这种情况下就开了咨询诊所,其实是不妥的。不过这也正是反应了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现状:没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再次,主角去督导的时候,为了解决主角的童年阴影,督导师采取了违背法律道德的方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关于这点,在书的最后也由女主角自己口中说了出来,先暂切不提,我要说的是,我对这种方法的有效度十分怀疑。女主角的问题是童年受到了性方面的创伤,难道在进入潜意识的时候,把当时的情形完全复制一次,就可以解决了?这只是把伤口再次切开吧?并没有对伤口进行处理和包扎啊。至少给来个黑箱技术之类的吧?创伤处理是个颇有难度的工作,没有良好的经验及技术,是无法胜任的。
再说说的就是书中的这位督导师。在知道咨询(我们估切还是叫咨询)会用到违背原则的方法的时候,仍然会去使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个设定是十分败笔的,何况这位还是权威,会犯这种最基本的错误?何况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很可能给读者带来的是错误的导向,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糟糕的了。
所以说句难听点儿的,毕竟是半路出家啊。之前看过岳晓东的中篇小说,同样也是写一个案例的咨询,叫《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同样也是写一个女孩子的创伤,不但写了女孩心底隐藏的故事,更写了咨询的过程及咨询结束的处理,把一个良好的咨询过程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两相比较,可以感觉得出作者功底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整本书里都充斥着压抑、痛苦和扭曲的情绪,让你读着很难受,而且感觉这种压抑感是刻意营造出来的。难道提到心理这词,大家的直觉反应都是负面的情绪吗?这样和心理学及心理咨询本身的意图是完全矛盾的。学心理学和做心理咨询不是为了让人更难受,是为了让人更积极更快乐,这才是心理的真谛啊!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向人们展示了咨询中的各色人等及咨询中会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大众的窥探心理,也许它是一部畅销的心理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良好的心理咨询小说。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3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毕淑敏,高中抑或是大学?记忆已经不是很清晰。只记得从美丽的华师毕业时,我送给了同寝的巍、琳、娅每人一本毕淑敏的散文集,而且在扉页上留下了我的赠言和墨迹。
说实话,这次读她的《女心理师》是会有一种晦涩的感觉的。或许是缘于主人公贺顿可以为了自己的心理师事业如此卑微地用自己的情感甚至身体去交换。我仿佛看到了她背后不为人知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使然,那两个字叫做命运。
或许每个心理师其实都是命运的归宿者。如果没有一颗仁慈之心,没有一颗悲悯之心,如何去面对人世间的那么多的苦难的灵魂的伸张?我想心理不强大的人也是不适合做心理师的,因为她可能在悲情面前选择逃避,她不敢直面人世的诸多苦难。
会有感觉这本书跟毕淑敏的其他散文集的风格十分迥异。如果可以其他的散文集比喻为和煦的春风,那么她的这部小说就是冬天里的惊雷和夏日里的暴雨,带着一种沉重的近乎没有一丝雕饰的残忍。
在序中作者表达了对父亲和母亲的思念,那种情感之深切令人动容,会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会想起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然而却会又有很多与现实的诸多矛盾和挣扎。
我希望在我喜爱的作家的心里会有更多的温柔的表达,而这些却都与心理医师的日常生活相背离。我想选择了这条道路应该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你理应如飞蛾扑火。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4
就是一个心理学上的经典案例。正是由于有了不愿回想的往事,努力的去忘记那段时间,才有了一个为了带着这些疑问和悬念我阅读完了整部小说的时候才明白作者毕淑敏的构思之巧妙。更想失掉的东西使劲各种手腕的贺顿。在给别的案主办理问题的时候贺顿自身的问题成了她不可逾越的障碍。在遇到姬老师之后,贺顿那段尘封的记忆才被翻开,要是不是姬老师贺顿还会是谁人灵魂和思想总是分家,不把自己的尊严当回事的丑女孩子。尽管姬老师的治疗方法于道德上不合错误,但是就弗洛伊德的剖析来说,用性来剖析她这个案例是唯一的出路了。事实证明对于贺顿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她终于认清了自己,也明白以后的路该如何尊严的行走下去。在为小气和老松的案例剖析的时候才能敏锐的抓住谈话中出现的线索,从而顺利的办理了两个人的问题。
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和遇见五花八门的案主。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对的情感危机,使贺顿接近心理瓦解边缘,她说她已经三千岁了。在恋人的帮助下,贺顿找到心理权威举行“督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应用合法的暴虐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不停冰冷的症结,唤起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
带着这些疑问和悬念我阅读完了整部小说的时候才明白作者毕淑敏的构思之巧妙。
本作品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干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狐疑及救赎突围之路。
贺顿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她在课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权威,对他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我要控告你……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5
一直在看《女心理师》,可似乎越看越看不懂,也可能阅历不够,也可能自己还是没用沉下心来去读,这本书讲述的女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和遇见形形色色的`案主。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临的情感危机,使贺顿接近心理崩溃边缘,她说她已经三千岁了。在恋人的帮助下,贺顿找到心理权威进行督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应用非法的残忍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症结,唤起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
贺顿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她在课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权威,对他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下来的我比较喜欢的语句,写下来加深映像留作纪念。
微笑,哪怕是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是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生命就是向着死亡进发。只要有生命存在就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只要你思索了,才能飞翔。该说出真相的时候沉默,是一种卑鄙。往事被言语的荆棘勾连而起,灵魂被刺的大出血。不要轻易说一辈子,那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孩子是神的馈赠,而神的东西都是未完成的。负载高尚灵魂的躯体是痛苦的。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常爱登高望远,当你拥有着才知道脚踏实地。中国女人在充满檀香味的房间里哭泣。重要的是情感上和记忆中的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勇气是相信奇迹。不必知道你的过去,这是我爱你的方式。
本书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6
曾经在一部警x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
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女心理师》读后感篇7
最初读这本书,是冲着作者来的。毕淑敏的书我向来读着感觉的治愈,读着很舒服,所以就将毕淑敏作为了一种品牌。
这本书的思路很乱,又恰好乱到勉强能够理清思路,就有点像看重案六组,一个接一个的案件。这套书的开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人世间残酷冷淡。我们看见了自杀未遂的大芳以及她口中充满欺骗的老松;我们看见了为了爱情准备与大猩猩同归于尽的桑珊;看到为了阻止父亲与其秘书结婚不惜在秘书杯中下毒的小周童鞋;也看到了曾经英勇的女游击战士在临死前为她的一百零一个洋娃娃的去处而发愁。
后来就莫名的将重点放在了贺顿身上,也就是绛香身上(贺顿的真实姓名叫柴绛香)。
一开始我挺羡慕贺顿的,毕竟有两个男人爱着她。几个人爱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他们真的都真心爱着贺顿。后来我发现,贺顿是值得同情的。当姬教授一点一点引导着贺顿解开心中的伤痛,慢慢接受“柴绛香”并找出她藏在内心的秘密时,那种无助,那种内心的绞痛。深有体会。
贺顿也好,绛香也罢。是坚强的。能从伤痛中走出来的人,都很坚强。就像同学跟我提及我家张豆豆的离开一样,最终我还是走出来了,释怀了。她说,燕雯我觉得你挺坚强的。我说,这其实没什么。现在想想,是挺坚强的。
贺顿能够从伤痛中走出来,并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生路,真的很不容易。最主要的是,有柏万福这样一个爱她的人,不计前嫌,不问后果的帮着她,陪着她,这无疑是值得庆幸也值得祝福的一件事情。这本书看完,印证了我之前写总结时的观点: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正是那些疼痛,那些残酷甚至是血淋淋的现状,促使着我们的成长。
喜欢那句“生长在温室的花朵永远不知道外面的温度,坐在井底的青蛙也一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一般大小。”
经历过,懂得的人才知道当事者的痛苦。没经历过的人,可能能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疏导,如何去安慰那受伤的心灵。现在回过头看看,真的想摸摸以前的自己,告诉她,别那么较真。有些时候,倔强是好的,有些时候,受伤的反而是你自己。
绛香很勇敢,整本书的结束,就是她跟姬教授,一个心理学界的权威说,您知道到有一个词叫做——尺吲降龙。喜欢她用病毒自比,要不断复制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她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有勇气去与权威对抗,为什么我不能?所以我决心要去认认真真的学习,让自己像病毒一样复制自我,变得更加强大。变成一个让别人无法取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