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计划7篇

时间:2023-12-03 15:02:39 分类:工作计划

结际的工作能力所写的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制定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利用人才资源,尚华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才工作计划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才工作计划7篇

人才工作计划篇1

一、现状分析

1、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对学生传统单一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方案探讨

1、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而创业基于创新,并推进创新。高职教育“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2、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社会竞争力。二是“双创型”人才也应该具有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

3、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4、创新“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二是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

5、强化“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训内容,确保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应以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考核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三、结束语

本文旨在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提供探讨方法。

人才工作计划篇2

一、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1、加强公务员素质建设。贯彻实施《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印发关于《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的通知》,抓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对在职在岗工作人员的跟踪检查,强化考勤、签到、请假等工作制度落实,严肃组织人事工作纪律。

2、抓好公务员培训教育。落实“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组织公务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网络学习培训,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继续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公务员精神。

二、抓好招才引才工作

3、加快引智和柔性引才步伐。积极组织引进县外智力工作,及时为企事业单位申报引资项目,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和县外专家为我所用,支持和鼓励县外人才以兼职、咨询、讲学、科研等各种方式参与我县现代化建设,鼓励用人单位运用合作、联办、智力入股等多种手段,引进我县紧缺的各类创新人才,尤其是通过“柔性流动”形式,解决我县目前高层次人才紧缺状况。对各类紧缺的优秀人才,可实行“先入户、再创业”的人才储备政策。

4、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在全县各单位中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实务方面的培训,根据各单位需求继续组织培训,培养一批适应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会同教育部门与各单位联合,探索开展“订单式培训”,强化对各类人才的实用操作技能培训,继续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实施技能人才的实训计划。

5、做好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整合人事人才资源,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公务员、离退休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库、人事代理人员信息数据库,建好人事人才数据信息总库。做到人事人才信息数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自动化。做好人才流动、档案管理、人才培训、人事信息发布、促进毕业生就业。同时,完善我县农村人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积极开展乡土人才技术培训、智力引进、职称评定等项工作,大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6、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继续推行“评聘分开”制度。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程技术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工作,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工作。发挥职称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社区、农村基层单位服务。做好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完成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任务。

7、加强专业人才能力建设。认真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探索培训教育新机制,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实效性。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把培训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培训成效。

人才工作计划篇3

20xx年,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将xxx打造为人才集聚的“佳地”,人才创业的“宝地”,人才成功的“福地”。

一是聚合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格局。

整合相关力量,尽快将人才办人员、办公场所、经费等落实到位。完善人才工作网络,统筹组织、人社、科技、高新区等部门的人才力量,构建多部门参与和支持、激励到位、保障有力的横向工作体系;在部门、乡镇、园区及重点企业配备人才工作联络员,形成区、乡、企三级纵向工作体系,实现人才工作横向抓到边、纵向抓到底,克服目前工作中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做到有人才的地方就有人才工作者,有人才需求的地方就有响应、有服务。

二是建机制,助推科技镇长团作用发挥。

为实现科技镇长团“软着陆”,迅速完成从科技学者到地方干部的角色转变,正在制定我区科技镇长团“项目化”考核办法,将人才引进工作、科技创新服务、政产学研合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让科技镇长团工作有目标,行动有抓手。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人脉资源优势,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及企业需求,将组织一次“专家企业行”活动,促进其后方单位与地方建立紧密的政产学研合作关系,打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沟通的渠道,推动企业引进人才,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向地方和企业转化。

三是树品牌,放大人才集聚载体优势。

充分挖掘高新区、xx软件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等人才集聚中心载体的优势,环境建设从重视物质投入向提升“软件”管理水平转变,制度建设从“短期引进”向“长期使用”和“永远扎根”转变。通过更加优质的服务和富有吸引力的政策,对外招引与内部改造的双向提升,产生强大磁力,集聚高端人才,打造具有我区地方特色的人才集聚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的传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影响力,进一步加速产业转型,提升企业层次,推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形成高端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

四是转思路,探索多元化引才途径。

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单位和个人参与人才引进工作,开展与猎头机构、校友会、海外社团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合作。制定出台配套的引才激励政策,针对第三方引进人才的不同层次和产生效应给予相应的引才奖励,以此调动全社会参与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已来淮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与xx籍在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向他们发放“人才工作特聘员”聘书,对推荐来xxx并成功落户的人才,按项目类别给予推荐人2万元至8万元不等的奖励。通过以才引才,发挥人才引进的乘数效应,让零星分布的人才聚集起来,最终形成人才链、人才圈。使xx成为推进人才工作、引进培养急需人才的“参照系”和“风向标”,成为吸引各类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人才工作计划篇4

xx县供销社20xx年度人才工作计划 要打造一支对农民群众有感情、对合作事业有热情、对干事创业有激情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充分认识人才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供销社系统已经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突破人才对事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已成为当前供销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是供销合作社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保证,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供销合作社长远、健康、科学发展的保证。所以,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社”战略,牢固树立新型人才观,充分认识人才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二)建立和完善干部队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一是完善培训制度,分门别类强化理论和实践培训,提升现有人员的能力素质。

二是建立干部双向交流制度,鼓励引导机关干部到基层社、社属企业历练本领。同时,要大胆使用基层社、社属企业优秀干部。

三是吸引、选拔优秀企业和专业企业经营等社会人才,到供销社干事创业。

四是通过公务员招考,招录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毕业生,充实干部队伍。同时,一方面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干部考评体系。严格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绩效考核,为愿干、能干、干好者提供上升通道。实现人才引得进、干部立得住,从而确保供销干部队伍健康发展。

(三)努力提高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

一要不断提升供销社自身排位。要让供销社有话语权、单位有美誉感、干部职工有自信心。

二要加强机关建设。机关建设是供销合作事业加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适当增加投入,做到群众舒服自己方便。

三要稳定队伍的“军心”。尽快落实好供销社机构改革的政策,确保县级供销社机关为继续参照执行公务员管理单位。

四要稳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待遇。要开源节流,不断充盈自己财力,做到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福利待遇逐步都发放,尽量提高干部职工的待遇。

(四)做好培养后备年轻干部工作。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供销事业长远,是为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储备有生力量和后备军。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选拔年轻干部;

加大对年轻干部培养力度,立足于早发现、早培养,抓紧培养造就青年才俊;

增加青年干部锻炼机会,通过定点扶贫、交流挂职、岗位轮换等方式,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要开阔视野,既要眼睛向内关心身边青年干部的成长,又要眼睛向外盯着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干部;

既要眼睛向上招录专业人员,又要眼睛向下发现那些在基层组织中的优秀年轻人才。

人才工作计划篇5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我镇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为实现人才强镇、科技强镇目标,加快构筑新世纪人才工程,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加快我镇发展的需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留住”四个环节,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全力培养一支数量多、结构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加速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1、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用精神鼓励感召人才,用事业发展激励人才,大力表彰和宣传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才,为青年干部树立榜样。同时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力度,使其愿意为发展xx奉献才干。对在各项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年轻干部要摒除论资排辈用人陋习,破格提拔、大胆任用,以此激励年轻干部充分发挥潜力。

2、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客观公正、突出重点、注重实绩”的原则,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平时与

年度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制定单位和个人目标、绩效考核办法。正确评价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促进其依法办事、履职尽责、勤政廉洁,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3、成立高端的企业人才队伍。目前,我镇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我镇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专业人员还需进一步充实。要协助企业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青年大学生、高等专业人才,要继续帮助企业提升现有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鼓励企业加强专业人才的业务水平培训。

三、主要举措

1、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组织全体干部、相关工作人员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贯彻落实各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和目标任务,扎实抓好人才工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人才工作中肩负的历史责任。结合我镇当前对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优势,完善政策措施,将人才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服务。

2、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台帐资料的建设。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总负责,分管党务的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单位通力合作系统做好人才工作。要深入调研,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各单位要明确联系人,并及时将人才信息上报镇人才办。

3、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

建立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同时,进一步规范初任、强化知识更新培训,突出任职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4、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广泛吸纳优秀人才。突破人才引进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做到“敞开大门、放低门槛、广纳贤才、鼓励创业”。要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大力引进信息、外贸、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等各类适应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研发机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企事业单位设立专业工作室、科研开发基地。鼓励企事业单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内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实行双向合作制度。

5、创新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纠正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建立淘汰机制,打破人才管理的终身制,建立起人员绩效考核档案,以动态管理解决有进无出的问题。在全镇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进一步加强镇村干部人格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人才工作计划篇6

(一)人才工作

1.贯彻落实省、市、区级各级人才政策,着力推进高精尖人才、团队引进工作

依托“一校”、“三谷”、“多园区”等人才载体,重点吸引具有现代产业带动作用,具备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作用的高精尖人才、团队入驻**。着力关注生物医药、生命健康、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精英团队入驻**,对于各产业部门确定的重点引进项目,提前介入服务,做好入驻人才和团队的人才政策宣讲,积极为符合国家、省、市和我区各级人才认定标准的人才政策提供申报认定服务,认定后及时给予各类扶持待遇留住人才。

2.开阔思路,广泛征询,积极修订人才认定标准

动态的人才认定标准修订机制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的重要抓手,也是人才政策微改革的一项体现形式。新经济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迅速、新兴市场发展壮大飞快,对人才的需求度也与日俱增。应积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新增各类人才认定标准,放宽c类创新创业人才认定标准。

3.深入推进高层次产业人才“**计划”,优化各项服务。完善已有人才服务体系,在现有“**计划”服务我区人才的基础上,根据我区产业规划和发展需求,依托人才创新创业载体,更加快速、系统、便捷地服务我区“**人才”,实现国家、省、市、区多级人才政策的叠加,形成**“梧桐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一是优化人才服务申报流程,减少各类补贴审核申报层级,将预算经费拨付至各职能部门直接向**人才发放;二是制作梧桐人才卡。根据《**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配合人力资源局,制作梧桐人才卡,整合综合服务资源,提升人才对各项服务的体验度;三是建立人才交流联谊平台。将**人才纳入区级智库管理,通过组建联谊会、举办专业论坛将人才集聚起来,为区委区政府的重大产业决策发声,举办1-2个产业人才发展论坛或**人才研修班等活动;四是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升级**人才宣传内容,整合产业规划和立体的高层次人才形象进行宣传。目前有104名**人才,可以选择各产业领域独具代表性的人才形象进行宣传,通过讲故事、树典型的方式,实现以才引才的集聚效应。

(二)培训工作

按照“抓班子、带队伍”1+6文件对公职人员教育培训的要求,坚持“服务大局、按需培训、分类分级、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具体举措如下:一是抓好党校主体班次培训项目。根据干部能力提升需求和中心工作的需求,细分培训专题,实施分类培训,充分发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坚持每年安排35项左右的主体班次培训项目。二是强化案例式、体验式、调研式等教学培训模式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继续打造处级干部高级研修班、新任处级干部“三同”基层体验班、优秀科级干部培训班等精品培训项目;三是建立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库。通过跟班调研、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培训项目进行效果和质量跟踪评估,逐步建立优秀师资、优秀课程资源库;四是实施教育培训精细化管理工程。加强学员管理、班级管理,推行培训“打卡”制、班主任跟班制、满意度评价制等机制,提高教育培训的约束力;五是探索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开发干部在线培训系统,实时调查干部教育培训需求,运用大数据管理思维,不定期举行知识测试,实现知识输入输出、考训统一,构建干部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新机制。

(三)考核工作

按照“抓班子、带队伍”1+6文件罗委20xx年1号文件中《**区公职人员年度考核工作制度》的要求和程序,采取以管理链条为考核链条、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专责小组会评审的方式,实施好对处级领导班子、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和其他公职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

人才工作计划篇7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透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给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并有效执行。

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到达50%(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到达30%(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20%(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以上。

三、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用心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平台。

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带给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用心为“平台建设”带给人才需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带给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校要及时带给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取渠道。

2.人才交流对接平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构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课程改革对接平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资料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资料、教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资料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物质交流对接平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平台。选取一批优秀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潜力。

5.技术交流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必须比例。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资料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利开展。

五、实施步骤

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

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院校带给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带给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

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校百企”工程实施状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厅。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

6.总结交流。20xx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人才工作计划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